原標題:“沒有爹媽可拼”的少年用什么改寫命運?這部紀錄片戳痛千萬父母......
萌娃雨衣
¥68
春游良品
¥66
閱讀盒子
¥99
多功能桌游
¥68
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孩子,有些邊緣,也有些叛逆。
可如果我們耐心一點,可能會發現那些叛逆只是一個殼子,對愛的渴望才是真正本質。
所以,不要給任何一個孩子貼標簽,沒有孩子生來就無可救藥。
我們多付出一份寬容和善意,這個世上就少一個自卑、叛逆的靈魂。
——凱叔
文 孟臣
來源 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2020年12月11日,一部以“棒球少年”為話題的紀錄片,在各大院線上映。
它上映不到兩天,就獲得豆瓣8.7的高分。
在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獲得觀眾最長的掌聲,一舉拿下“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
這部紀錄片就是《棒!少年》。
1
家庭貧困,是組隊的第一條件
電影屏幕上,那些穿著帥氣的棒球服,在球場上揮桿奔跑的少年,并非是通過嚴苛選拔、具有天賦異稟的孩子。
他們其實是一群來自偏遠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
他們有的父母雙亡,有的家庭殘缺,有的被拋棄,有的是留守兒童。
這群如野草般的孩子們,被“強棒天使棒球基地”的創始人孫嶺峰,帶到了北京,開始了一段“逆天改命”的歷程。
因為營養不良,孩子們連最基本的體質都沒達標。
他們被選拔的標準只有三條:
家庭貧困,年齡適合,身體健康。
為了給孩子們更專業的訓練,孫嶺峰還請來了已經70歲的恩師張錦新,擔任教練。
他想將這支隊伍帶入更大的世界,成為代表亞太區的職業棒球隊。
他不僅要讓孩子們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更要讓他們從心里生長出一種與命運叫板的力量。
2
手里的棒球,就是這些孩子的命運
“大家好,我叫馬虎,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被棒球愛心基地撿到了。”
這句線歲孩子,對自己自嘲式的介紹。
馬虎在家鄉是個頭號小霸王,那氣場就如江湖上的老大,一副唯我獨大的驕傲感。
到了基地后,他就像一只攻擊性極強的野獸,與隊員一言不合,就要揮上拳頭;
在學校的操場上,為了彰顯自己的強大,他頻頻表演側手翻和倒立;
在教室里,為了嘩眾取寵,當眾吃粉筆灰,吐口水;
在宿舍里,與隊友拌嘴了,他抄起家伙就沖進隊友房間;
被罰站時,聽見教練要將其他孩子訓練成一匹狼,他惱羞地對著鏡頭說:
“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個流浪狗。”
雖渾身帶著刺,說話也肆無忌憚。
而他卻在室友都不愿跟他一起睡時,他害怕地綁上皮帶,抱著公仔,抖抖索索地鉆入被窩。
他用這樣一種奇怪的方式,來給自己安全感。
當教練放出狠話“你要是不好好練球,就送你回家去”時,馬虎的眼睛里閃著畏懼和不安。
與馬虎截然不同的,是一個叫梁正雙的14歲孩子,他是隊里的“元老”,也是隊里的主力。
在隊里,他總是安靜地站在一邊,認真地聽著教練的訓導,點頭答應著教練的每句話。
在球場上,他總是會竭盡全力地投出每個球,但每次伴隨他的總是深不見底的恐懼和壓力。
因為,他害怕自己打不好球,他害怕會重新陷入命運的深淵,他害怕失敗。
教練對小雙說:
你不要有那么大的負擔,不然投球時心里會壓著一座大山一樣,放輕松點,這就是個簡單的游戲。
可是,對于小雙來說,手里的棒球,就是他的命運啊。
雖然性格截然不同,但是兩個孩子都有相似的經歷。
在馬虎三個月的時候,媽媽就不告而別,爸爸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
因家境貧寒,馬虎穿別人扔掉的爛鞋子和不要的舊衣服。
小雙的原生家庭也差不多。
他的爸爸在他出生時就去世了,媽媽拋下他跑了。
小時候家里太窮,差點把他送人,幸好是他的大伯給阻止了。
和性格跋扈的馬虎相比,小雙更向內縮著。
他小心翼翼地活成了一個背著沉重負擔的孩子。
都說家是一個孩子最溫暖的港灣,但是在這些孩子身上,家就是搖搖欲墜的房屋,家是無人問津的擺設。
教練孫嶺峰道出其中的原因:
這些孩子受過太多的傷害,才會讓堅硬的利刺去守護內在的柔軟。
缺少太多的愛,才會用默默的隱忍去包裹自己的不安全感。
于是,他想用團體和棒球拯救他們。
3
棒球和教練,讓孩子們的內心重新有了歸屬
一開始,張教練就對孩子們說:
“師爺帶著你們走,走出你們自己不同的路。
有進國家隊的,有進北京隊的,有進天津隊的。
你們可以打到高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只要在全國能拿到前三名,還會有免試上大學的機會。
即便打不了專業,你們也會有一個很好的歸宿。”
基地除了教練,還有一些照顧孩子們飲食起居,評估健康狀況的人員。
他們能讓孩子們在生活上吃飽穿暖,在身體上健壯有力。
孩子們清楚地知道,基地是他們開始新人生的舞臺,教練是拉他們擺脫泥潭的恩人。
而棒球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希望。
于是,孩子們在這里明白了生活的意義。
找到了自我的價值,找到了歸屬感。
他們會在被教練訓完話后,對教練恭敬地說“謝謝師爺”;
因場地拆遷,在告別場地時,他們對著空曠的球場鞠躬,并大聲地說:再見場地,謝謝場地。
參加比賽,小雙因為投球失誤輸掉比賽,他放聲痛哭。
馬虎抱著崩潰中的小雙,用另一個手臂輕輕地為小雙擦著眼淚。
這一幕看哭了無數人。
貧困的出生,破碎的家庭,是這些孩子無法選擇的命運。
他們古怪、他們叛逆,但他們無非是渴望一個歸宿、一個家。
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像孫嶺峰這樣的人。
他關注于貧困與留守兒童,用畢生的財力與心血幫助這些孩子。
因為,他讓這些提前被社會淘汰的孩子,重新擁有了一幅希望的藍圖。
這個紀錄片讓我想起了去年的一部電影《熱血合唱團》。
由劉德華飾演的音樂老師嚴梓朗有一些不同。
他帶領著一些因頻繁闖禍而被定義為“廢柴”的學生,從零起步,學習合唱。
在他的引領下,這些孩子漸漸地將音樂作為人生的動力和夢想。
也借用音樂的力量,讓自己走出人生的低谷,重新擁抱絢麗的未來。
影片中,他對孩子說的那樣:
只要你們有信心留在這里,我就有信心帶你們贏。
其實,教育從來不分高低。
最高的境界,便是對每個孩子都心懷熱愛與信念,一視同仁。
4
真正的教育,就是一場拯救
“薩米特學校”的創始人安娜·塔文納曾經寫過一本關于教育的書《準備》。
她創辦這所學校的第一理念就是:
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收獲人生的成功。
在這所非盈利的學校里,她的招生不用面試,只要你愿意來,她就愿意收。
于是,那些底層勞工的孩子、想要脫離貧困的孩子,甚至因白血病正在化療的孩子,她都會收下來。
她認為,教育的本質不在于篩選出一群好的孩子,放在一起比拼。
教育的本質在于改變孩子,幫助這些困境中的孩子變得更好,更幸福。
薩米特高中最后成為了最佳高中,轟動了教育界。
就因為這個倔強的校長,讓55%的孩子考上大學,其他孩子都上了社區大學。
一所高中,改變了許多孩子的命運。
而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就是改變了一個家族的命運,甚至會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如果你有孩子,無論你的生活有多狼狽,現況有多窘迫。
或者,他在你眼里有多差勁,多讓你抓狂,也要給他足夠的陪伴和關愛。
只有接納和包容,才能推動教育的良性氛圍;
不幸的教育是嫌棄、放棄、甚至是拋棄。
而好的教育,是一場靈魂和信念的拯救。
就如《棒少年》中,基地和棒球給了孩子內心最大的力量——自我認同感。
因為棒球,這些孩子充滿戾氣的少年時代,有了一個努力的方向。
因為有了競爭,這些孩子在迷茫困頓中,學會了如何面對失敗。
因為有了團體和老師,這些孩子在浮萍一般的生活中有了精神上的支柱。
愿天下的教育者者們,都能用心幫孩子發展出自我成長的勇氣和智慧。
這一切,是非常迷人的事情。
一個好的教育者,
不僅教育了一個孩子,
更是拯救了一個家庭,
如果你喜歡這個紀錄片,
歡迎點個【在看】,
因為,這些孩子需要被更多人看見!
—— End ——
作者:孟臣,多平臺簽約作者,人生路上,執筆取暖,煮字療饑。本文圖片及素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郵箱
本文轉載于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萬個家庭,帶給父母美好希望,讓更多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
更多精彩內容“閱讀原文”
右邊給我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