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放逐型”家長橫空出世,理由是“我不想聽孩子親口說討厭我”?
文/月兒媽媽(原創文章,歡迎轉載)
近些年來,學生因壓力大而對自己造成傷害的事件頻發,許多家長也不斷提出質疑:
“現在的孩子怎么承受能力這么差,我們小時候也是這么學習過來的,怎么輪到現在的孩子就非要鬧出點動靜不可呢?”
實際上這些事件頻發的背后隱匿著一個大家共同忽略掉的真相——家長讓孩子們過早地看到了世界和生活的壓力,以至于
現在的孩子不能夠心無旁騖地成長
。
“放逐型”家長背后藏匿的是曾經的“悔恨”
前些年,樓下張姐的孩子晨晨是個“問題少年”,我曾不止一次在路過張姐家門口的時候聽到張姐夫婦“崩潰”地管教孩子的聲音。
張姐聲音嘶啞地對晨晨說:“我和你爸爸幾乎傾家蕩產買了學區房,就為了你能上重點學校,你還這么不爭氣,別的小孩上興趣班,我一樣不落地給你報名,生怕你差人一等,結果你逃課、頂撞老師,你看看你那個成績,
答題卡扔地上踩兩腳都比你用手答的分數高!
你這樣以后能有什么出息!你對得起我和你爸爸嗎?”
我不禁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從那次之后,張姐再沒有與晨晨發生過激烈的爭吵。
原來在那次的爭吵中,晨晨終于把壓抑許久的心里話說了出來。
張姐夫婦是外地人,為了讓孩子生活得更好到了大城市打拼,從小就告訴孩子要努力學習才不辜負父母的期望,才能過上更好的日子,在日復一日的壓力下,孩子逐漸對未來感到迷茫。
晨晨爬上頂樓哭著對父母說:
“你們從小告訴我不好好學習以后的生活有多難面對,不好好學習就是對不起你們!你們到底是為了我還是為了你們自己!我討厭你們!”
張姐夫婦在孩子的聲嘶力竭中幡然醒悟。
晨晨如今高中了,成績優異,生活獨立,小區里同齡孩子都被家長要求把晨晨當榜樣去學習詢問張姐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張姐聽了也只是笑笑說:
“做個‘放逐型’家長,學會“放生”,讓孩子自己去找他自己的人生。”
“放逐型”家長是教會孩子自我探索能力的唯一實踐者
在網絡格外發達的年代,信息不再滯后,很多人二十歲時才知道的概念,被現在十二歲的孩子就清晰地了解了。
▲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從小知道自己
不住在學區房里
,
上不起貴價興趣班
,
沒有過人的特長在考試中加分
,也就意味著他們從小就清楚地
意識到自己與其他人之間在“起跑線”上的差距
。
加之父母循環往復地灌輸著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改變命運高人一等”的理論,現在的孩子早就在無形中承受了許多父輩們小時候根本不曾體會的壓力。
以前的孩子們壓力沒有這么大,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沒有壓力的來源,才能夠心無旁騖地在既定條件下
充滿希望地走著人生路
。
除此之外,信息的傳播不再需要口口相傳,早就在各種報道新聞中深入人心,毫無神秘感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孩子也逐漸失去了探索的動力
。
孩子對世界的好奇是從出生時自帶的,但在成長過程中還是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給孩子帶來勇往直前的勇氣。
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標準答案,只有不停的探索,對世界保持適當的好奇心才能尋找新的答案,走出一條全新的路。也許父母地圖,但孩子才是舵手,人生的方向只能由孩子自己去把握。
學會放手,不要等孩子發現世界很大,而自己卻無能探索,難以自控地責怪父母時,父母們才想起,原來孩子還有更廣闊的一番天地。
每日一問:
你有無形中給過自己的孩子壓力或者無形中被別人給予過壓力嗎?歡迎評論區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