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要過早逼孩子學這些東西,你以為是開發智能,實際上是扼殺天賦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禮物,我們不知道他們小小的身體里潛藏著哪些天分,
只要稍微露出點苗頭,就拼命地“澆水、施肥”,
盼望有一天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但越是下大力氣,往往越會事與愿違。
有些東西不能過早地逼孩子學,灌輸過多不但沒有起到開發智能的作用,反而可能會扼殺娃的天賦。
從“倒背如流”到“一背就哭”,媽媽把“神童”生生逼成平庸娃
貝貝不到3歲的時候,有一天媽媽突然聽到貝貝一邊搭積木,一邊嘴里碎碎念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媽媽大為驚訝,要知道,自己平時工作忙,可從來沒有教過孩子三字經。《邑愗愡沒有上幼兒園,就能背下來挺長一大段,這是從哪兒學的呢?
媽媽問貝貝,貝貝說
跟會說話的玩具熊學的。
媽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欣喜,心想
“我不會生了個神童吧?”
從那以后,媽媽每天都教貝貝背唐詩宋詞,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很快都被提上了課程表,硬性要求,每天必須背會2首詩,背不會不準玩。
一開始貝貝還比較配合,沒到兩個月,
只要媽媽說“過來背詩”貝貝就開始大哭,
到后來還發脾氣,
把之前倒背如流的三字經也全忘光了。
媽媽只好放棄了對貝貝這個特長的培養。她很疑惑,
為什么孩子明明有“神童”的天資,最后卻成了平平庸庸的娃呢?
媽媽咨詢了身為幼兒園老師的閨蜜,閨蜜說:
“你這純粹是拔苗助長!孩子一開始接觸國學,是出于興趣,在玩中學,你現在每天把這么重的負擔強加在娃身上,形成了‘超限效應’壓迫,娃就漸漸從喜歡變成排斥了。”
心理學理論:父母觸犯“超限效應”=扼殺孩子天賦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到教堂里參加募捐。
活動開始前,牧師先發表演講。剛開始,他覺得牧師出口成章,很有感染力,
決定多捐點錢。
過了10分鐘,牧師不停地重復差不多的內容,馬克·吐溫開始不耐煩了,
決定只捐點零錢,意思一下趕緊走。
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然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溫
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又10分鐘過去,牧師終于收住了絮絮叨叨的長篇大論,募捐活動才正式開始,馬克·吐溫很生氣,
不僅沒捐一分錢,還從盤子里拿走了兩枚硬幣。
這個故事在心理學上很有名,這種現象被稱為
“超限效應”
,就是
指在過多、過強的刺激下,或過長時間作用下,人會對原本不反感的事情產生逆反心理。
就是
不注意把握分寸火候,把事情做過了頭,引起對方不適,加重對方厭煩。
對任何人都一樣,尤其是在孩子身上表現最明顯。
比如孩子本來挺喜歡彈琴,父母覺得娃有藝術細胞,就逼孩子每天練琴2個小時,孩子
最后寧可用刀子劃破手指也不練,
最后父母只得放棄。
郎朗談到自己的童年時說,我小時候就是被我爸逼著天天練琴,那種嚴苛我永遠也忘不了,
雖然我現在成了鋼琴家,
但我得向大家說明,
我的這種成功模式很難復制,沒有幾個孩子能堅持下來,
大家輕易不要嘗試。
除了學特長,英語、數學、語文、閱讀、繪畫,包括體育運動,都是如此,
不可用力過猛,否則會把孩子好不容易露出的天分苗頭,扼殺在搖籃里。
玩即是學,學即是玩,孩子最初的成長方式,是最理想的狀態
《圓桌派》中竇文濤說,
對孩子過于苛刻,如果將來孩子成功了,他會感激父母,但如果將來孩子不成功,他會一輩子怨恨父母。
于丹談到自己的童年說過,父親從不強迫她學習,比如今天背詩,不想背,一溜煙跑了,
跑了也就跑了,下次再說,從來沒有追回來必須背的情況,
反而是父親自己喜歡研究古典文學,引發于丹的興趣,這興趣陪伴了她整個人生。
回溯孩子
嬰兒時期的成長方式,就是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玩和學合為一體,
循序漸進,這才是人
成長的最理想狀態。
如果你愛孩子,請讓他自己開發潛能,不必逼迫,不必強求,給他營養豐盛的土壤,他會自己開出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