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媽命線點!”男孩幫媽媽做家務,“凡爾賽式”吐槽走紅網絡……
趣味閱讀
分格餐盤
養育男孩
養育女孩
3.30-4.1
作者 常常
來源 媽媽抱團(ID:mmbaotuan)
不知不覺暑假過半,孩子突然對我說:
“媽媽,這個假期是我過得最幸福、最有收獲的假期了。”
起初我并不是很理解:
“每個假期媽媽都陪著你,沒有什么不同呀。”
沒想到,女兒的解釋讓我淚目:
“之前你天天催我,天天嘮叨,我壓力特別大,越想做好,越是做不好。
現在你給我自由了,不再強迫我做我不喜歡的事情,我就愿意聽你的,咱倆都開心。”
女兒講完,我才知道,曾經總抱怨“命不好”的自己,是多么面目可憎。
我屬于典型的“雞娃”媽媽,任何事情都講究速度快、結果好。
洗漱超過五分鐘,立馬開始催促;寫作業慢一點,也開始講道理;事必躬親,小到鉛筆都削好;提前研究下學期課本,雞娃預習……
結果就是:
只要孩子沒達到我的心理預期,我就焦躁不安、暴跳如雷;
越看孩子毛病越多、越不順眼,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
這個假期,我因工作繁忙,只好將她帶到單位,她在空辦公室里寫作業、做手工、畫畫,我一頭扎進工作中。
起初我覺得“這個假期完了,放羊了”。
沒想到,女兒不僅沒有虛度時光,反而提前完成了作業!
拿著平板電腦也很少打游戲,跟著網上課程學做手工,無聊了就自己下樓練跳繩。
更令我吃驚的是,她會幫我把辦公室收拾整潔,還為我的同事們打水,大家都很喜歡她。
看著女兒的變化,回憶過往,我頓悟了:
媽媽“命好”的秘訣,并不是事事掌控、不容偏差。
而是適當“佛懶笨”一點,將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媽媽越緊繃,孩子越逆反,自己越焦慮。
媽媽越松弛,孩子越獨立,自己越幸福。
1
“佛”一點
《中國媽媽“焦慮指數”指數報告》中顯示:70后至90后中,“焦慮媽媽”占比均突破了50%,80后媽媽高達67%。
導致焦慮的因素中,“孩子的健康”和“孩子的教育”位列前兩位。
這讓我想起了熱播劇《小舍得》中的田雨嵐,她是個典型的“焦慮媽媽”。
學習上,她比子悠更緊張更上心:
研究各類教材,筆記比老師還詳細;
想方設法得到一手消息,掌握最新的教育政策動態;
光是輔導班就報了好幾個,每天飛奔于“學校-家-輔導班”三點一線。
生活上,她也是控制欲十足。
不讓子悠養昆蟲、不允許他踢足球,甚至擔心發胖影響智力,多一塊西瓜都要控制。
可結果呢?
子悠的成績急劇下滑,還因壓力過大得了精神分裂癥,無法正常學習和生活。
而田雨嵐自己,也心力交瘁、敏感易怒,毫無幸福感。
陷入焦慮的媽媽,往往嚴厲苛責、控制無度。
只要孩子不按照她們的節奏和意志做事,就會被訓斥、苛責甚至挨打。
長此以往,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媽媽越焦慮,孩子壓力越大,越達不到媽媽的要求,反過來又加重媽媽的焦慮。
所以,與其無效焦慮,不如將心態變得“佛”一點。
不是毫無目標,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順應并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用理解和接納的心態陪伴孩子成長。
最近東京奧運會雙金得主楊倩,讓世界見識了“中國00后”的崛起。
楊倩四年級成為省運會的儲備選手,高中時被特招進清華附中,2018考入清華大學,2019年入選國家射擊隊。
很多人覺得小將成功的背后,一定有個“雞娃媽媽”。
可沒想到楊倩的母親是個性格大咧咧的佛系媽媽。
楊倩小時候字寫不好、題算得慢,甚至初期參加比賽時,也經常失利。
但媽媽從來不急不催,她最常說的話,不是“抓緊練習、拿第一”,而是:
“用平常心對待就好!”
也因此,楊倩幾年前在熟悉的場地比賽時,心態松弛到能睡著。
奧運會首日女子10米氣步槍決賽時,俄羅斯運動員加拉什娜領先楊倩0.2環,最后時刻,拼得就是心理素質。
楊倩的臉上看不到緊張慌亂,她淡定專注,以9.8環扭轉局勢,摘得首金。
世人感嘆:后生可畏。
其實,媽媽的“佛系心態”中,蘊含接納、鼓勵、尊重與認同。
這是激發孩子自信心、內驅力和爆發力的源泉。
在自由舒展的氛圍下,孩子勤奮堅韌、追求卓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可見,媽媽心態“佛”一點,才會更輕松、更開心、更命好。
2
“懶”一點
曾有個“26歲已婚女,每天媽媽幫穿襪子”的新聞流傳網絡。
朱小姐自2013結婚后,堅持要求和父母同住。
原因是父母老來得女,十分溺愛,從小代勞所有生活,即使女兒成年后,媽媽依然延續這種“勤快”。
她每天早上親自幫女兒穿襪子,送她去公交站,看著她上車后才回家。
結果就是,媽媽樂此不疲地包辦一切,女兒不出意外地被“養廢”,沒有生活能力,夫妻關系一團糟。
無獨有偶。
工作三年且已成家的男子小董重新找工作時,80多歲的媽媽陪同前往。
面試官提問,沒等小董開口,董媽媽便主動替小董回答。
最終,小董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因為多家公司負責人覺得他“溝通能力欠缺”。
這兩位母親,看似關懷入微、勤勞奉獻,實則屬于“保姆包辦型”母親。
越俎代庖、大包大攬,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了自理和生存、思辨與探索的能力,最終輸在了人生的各類起跑線上。
相反,“懶一點”的媽媽,才能培養出獨立專注、勇于創造的孩子。
這陣子放假,一個睡懶覺的媽媽火了。
拒做假期帶娃機器、接連睡了幾個懶覺后,兒子變化明顯,自己搞定做飯,獨立完成作業,還不忘叫媽媽起床:
“快十一點了,作業寫完了,飯做好了,等你起床我就開始炒菜。”
末了還不忘“吐槽式凡爾賽”一把:
“我都不知道我媽怎么這么命好,我和弟弟得早早起來寫作業做家務,搞得好像放假的是我媽。”
孩子的潛力,猶如種子中藏著的根莖、葉子、花朵、果實,在合適的條件下會自然生長、壯大、開花、結果。
家長要做的,是給予孩子充分的生長空間,而不是做一個事無巨細的管家。
曾經我也是個勤快的媽媽,不僅家務事親力親為,孩子的學習也樣樣參與。
孩子學鋼琴,我記了厚厚一本筆記,回家第一個練熟。
我覺得只有我學懂了,才能更好地輔導孩子。
可沒想到,效果適得其反。
因為我一眼就能看出孩子彈奏的紕漏,反復打斷、不停指導,孩子反而失去了內驅力。
他不仔細看譜就開始彈,彈錯了也不會自糾,不認識的音符也不思考——反正媽媽會告訴我。
結果學了幾個月,依然如小白:認不全音符、不會數拍子、毫無樂感……
原來,我自以為是的“指導”,非但不是捷徑,反而拖了后腿。
我開始變“懶”,不再勤快地做助教。
起初孩子很不適應,吃力地核準一個個音符,噘著嘴打拍子,視頻發給老師后,多半不合格。
咬牙堅持了一段時間,進步神速。
因為親自記親自改,所以頭腦專注,印象深刻,還形成了自己的學習習慣。
一次老師表揚完畢后,孩子說了大實話:“自從我媽媽懶得練琴后,我好像開竅了。”
我啞然失笑——
適當的“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適度的“無為”,就是最好的“作為”。
每個孩子的身體里,都深藏著無限蓬勃的活力。
媽媽懶一點,這份活力會被更好地激發,媽媽更省心,孩子更優秀。
3
“笨”一點
如今,最不缺的就是文武雙全的聰明媽媽、超人媽媽。
于是我們就會認為:
媽媽這么聰明,孩子一定青出于藍勝于藍;媽媽這么強,孩子一定差不了。
可事實不完全是這樣。
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況:
母親干脆利落,孩子卻慢慢吞吞;
母親堅決果斷,孩子卻畏畏縮縮;
母親能說會道,兒子卻膽小木訥;
……
于是旁觀者就會說:“你呀,就是聰明過頭了。”
其實,聰明不是錯,錯在有些母親仗著“聰明”,迫不及待、指手畫腳、追求完美。
錯就錯在她們沒等孩子思考就開口,沒等孩子反應就插手。
總是幫助地徹徹底底,指導地全全面面,只會令孩子越來越“笨”。
想要孩子變得更優秀,自己更省心更命好,其實很簡單:
收斂起鋒芒,適當“笨”一點。
教育專家李躍兒有言:
“幫助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問多少告訴多少,留給孩子探索的空間。
在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也不要做得太好,“我媽命真好,天天睡到11點!”男孩幫媽媽做家務,“凡爾賽式”吐槽走紅網絡……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不到,最好做得比孩子還差一點,讓孩子嘲笑我們,增加孩子學習的動力。”
所以,媽媽適當“笨一點”,才能收獲一個獨立、有同理心、責任感的孩子。
想起了霍思燕。
想讓孩子有擔當、有同理心、體恤他人,霍思燕的小心機是“變笨”和“示弱”。
吃飯時會請求嗯哼擺放餐具,疊衣服時裝作疑惑地請教如何疊襪子。
她的名言是: “你要撒撒嬌服服軟。”
她總是用“笨”來時刻激發小男子漢的男性荷爾蒙與保護欲。
假裝不會洗腳,對嗯哼說“這個你會”,讓嗯哼學會照顧別人。
想買化妝品,也讓孩子幫著選。
她的“笨”辦法很奏效,嗯哼4歲時就記得媽媽對香蕉過敏;
他會先讓媽媽進門、冷天為媽媽點熱咖啡;
看到小伙伴哭,就主動上前安慰幫助;
他也具有主動性和競爭意識,會為了媽媽爭取住好一點的房子。
孩子的成長是漫長的過程,父母習慣當“萬事通、拐杖”,短期內或許輕松。
但時間久了,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賴感和無力感,將來不能很好地獨立面對外界的復雜環境。
因此,媽媽不如卸下鎧甲,不必事必躬親、面面俱到。
適當“笨”一點,給自己放松的機會,也給孩子成長成熟的空間。
4
世界上沒有天生命好的媽媽。
與孩子朝夕相對,將他們養育成人,是個極具挑戰性、也極容易令人疲憊的過程。
這中間,愛與接納是基石,智慧與方法是助推器。
適當“佛”一點、“懶”一點、“笨”一點,是雙贏的智慧,也是一舉兩得的方法。
媽媽能給自己松綁,更好地關愛和成就自己。
孩子也能在健康自由的環境中,舒展茁壯地成長。
比肩而立,彼此成就,就是母子(女)最美的風景。
點個“在看”, 希望每個媽媽都能找到自己的“命好”之路。
本文來源于媽媽抱團(ID:mmbaotuan),媽媽的辛苦和幸福,我們都懂;媽媽們的成長交流平臺,歡迎關注。
................................
今日話題關注
“了不起的體育運動”
我們為什么要讓孩子運動?
運動可以給孩子帶來什么?
和孩子一起,積極運動起來吧!
................................................
新刊上線
右邊給我 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