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中國獲38金,“00后”小將包攬13:除了獎牌,更值得點贊的是……原標題:奧運會中國獲38金,“00后”小將包攬1/3:除了獎牌,更值得點贊的是……
玩轉北京
自然科普
外出水壺
護膚指南
3.30-4.1
歷經波折的東京奧運會終于落下帷幕。
中國體育代表團取得了38金、32銀、18銅,總計88枚獎牌的優異成績。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金牌都是由00后貢獻的。
然而, 除了獎牌,更令我們動容的,是奧運賽場上,那些中國“00后”體育健兒們。
他們 努力、自信、陽光、開朗;他們正在用屬于自己的方式,展現“00后”的風采。
東京奧運會中國首金選手獲得者楊倩,涂著珍珠美甲、頭戴小黃鴨發卡,眼睛笑得像個月牙,頒獎時還調皮地做了一個“比心”的手勢。
于是,這個原本流行于年輕人中間、用來表達善意與友好的手勢,成了本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的標志性動作。
而賽后面對記者們“現在你最想做什么”的采訪,“00后”們的回答更是萌化了眾人心:
楊倩說:最想吃媽媽做的油燜大蝦;
全紅嬋說:最想吃頓好的,特別是辣條;
王宗源說:想吃家鄉的山藥燉排骨;
張家齊說:最想要芭比娃娃……
每個回答都那么真實、可愛、自然。
對此,有網友評論說:這屆奧運會,展現了中國運動員自信、放松的參賽姿態。
而這些,既源于我們的民族自信和祖國的日益強大,也源于這些“00后”體育健兒們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獲得的成長。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 擅長運動的人往往比不運動的人更加聰明、快樂、自信、自控、合群。
而運動,給人的心理帶來的積極影響,還遠不止這些。
01
促進認知發展,使人更聰明
神經生理學家溫蒂 ·鈴木在通過運動成功減重約11千克之后,不僅充分體會到體育運動對于身體健康的益處,還通過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指出了運動對于 改善與保護大腦功能的重要意義——
身體運動能促使儲存記憶的海馬回和負責高級認知功能的前額葉皮質變得更強大,從而使人提升 記憶力、專注力、理解力、反應力等。
除大肌肉運動之外,兒童也可以通過發展精細動作(指依靠手或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產生的運動)來豐富認知經驗,改善學業表現。
例如,有研究指出:
精細運動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共同依賴于小腦、前額葉等腦區的作用,一樣可以促進大腦的神經發育;
精細動作技能可以預測小學低年級的學業成績,尤其是閱讀和數學成績;
兒童使用筷子的技能與其語文成績顯著相關;
某些認知損傷方面的病癥可以通過精細動作的訓練而得到改善和治療……
因此,精細動作訓練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并提高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
02
改善情緒問題,使人更快樂
科學研究發現,體育運動可以促進人體的內分泌變化,進而降低人們的抑制和焦慮水平,使人變得更加積極快樂。
具體來說,人在運動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內啡肽、多巴胺、血清張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化學神經遞質。
仰賴于這些激素的作用,人們在酣暢淋漓的運動之后常常會感覺輕松愉快,甚至欲罷不能。
法國醫學家蒂素曾說,“運動的作用可以代替藥物,但所有藥物都不能代替運動”。
對于抑郁癥與焦慮癥的治療來說,事實尤其如此。
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指出, 體育運動可以有效地降低抑郁。
運動后大腦中神經遞質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會大量增加,這可以有效且持續地預防抑郁癥。
03
增強自我效能,使人更自信
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項活動的自信程度,它對人們的行為選擇和心理適應具有重要影響。
由于親歷的成功經驗是激發自我效能感的關鍵因素之一。
所以 孩子在掌握運動技能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培養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健康的身體意象與自尊的形成也息息相關。
那些對自己的身體有信心且認為自己有較強運動能力的人,通常也擁有更高的自尊感。
所以體育運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改善孩子的自尊感和生理自信。
04
提高意志品質,使人更自控
中高強度的體育運動往往會對孩子的體力和意志提出挑戰,這需要孩子通過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意志來克服惰性、應對困難。
堅持運動可以使孩子無懼失敗,變得更加堅忍不拔,能夠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務。
“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就表明體育運動是培養意志力與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徑。
這一論斷得到了心理學研究的佐證,即許多體育活動都可以促進幼兒的抑制控制能力的發展。
另外,由于體育運動會促進孩子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具有獎賞犒勞和成癮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將體育運動作為替代其他不良習慣(如游戲成癮)的一個健康獎賞。
05
增加人際交流,使人更合群
許多體育活動(比如各種球類運動)屬于社會活動,需要在人際合作的情況下開展。
為了完成體育活動的要求,孩子們能夠在運動中擺脫害羞情緒,增加人際溝通,消除心理孤獨,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那些內向靦腆的孩子更多地從事體育鍛煉,從而使其 擴大社會交往,增強自身活力,培養合作精神,以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
06
這樣運動,讓積極的心理影響擴大
體育運動對兒童的心理發展頗有裨益,下面的這些做法,還能使運動對孩子心理的積極影響更錦上添花。
堅持“三三三”原則
為了讓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達到最佳效果,不妨讓孩子踐行“三三三”原則。
即 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
(注:兒童的平均心率高于成人,所以運動中兒童的心跳頻率超過成人是正常現象)
由于促使“快樂激素”的內啡肽需要伴隨著身體疼痛而產生,所以在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過后,孩子能夠體會到更多的快樂。
重視親子與團體運動
親子運動(如親子瑜伽)是親子溝通的橋梁,有助于增加孩子跟父母的肢體接觸, 增進親子感情。
另一方面,孩子如果經常參與團體運動,也可以在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時學會尊重與合作,習得社交規則與技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性發展。
將運動融入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爸爸媽媽能夠以身作則,讓運動成為習慣,那么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地將運動融入生活。
例如當父母接孩子放學回家時,不妨與其一起玩個“踩影子”的小游戲。
類似的做法不僅能為平淡的生活增添情趣,而且還可以幫助孩子在笑逐顏開中不知不覺地燃燒卡路里。
本文知識內容刊于《父母必讀》2021年第8期
專家支持 劉肖岑 編輯 李美琨
組稿排版 宋宇 視覺設計 宮穎
................................
今日話題關注
“了不起的體育運動”
我們為什么要讓孩子運動?
運動可以給孩子帶來什么?
和孩子一起,積極運動起來吧!
................................................
新刊上線
右邊給我 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