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建疫情告急:6天200例,多名小學生確診,波及8所學校!更擔心的事情還有……
口才培養
學習高手
兒童秋裝
兒童唇膏
3.30-4.1
9月,剛開學不久,全國的目光又都聚集到了福建。
9月10日,福建莆田市在對仙游縣楓亭鎮一小學在校學生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發現2名學生(為親兄弟)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隨后立即擴大核酸采樣范圍。
結果又發現4人(1名學生和3名家長)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截至9月15日24時,福建省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200例,目前住院200例(廈門市53例、泉州市18例、莆田市129例),無死亡病例;現有本土無癥狀感染者尚在接受集中隔離醫學觀察4例(廈門市1例、莆田市3例)。
同時疫情已波及8所學校。
國家衛健委派出的赴福建工作組專家也指出本輪疫情的特殊之處:
、倌壳捌翁镆咔樾蝿輫谰䦶碗s,后續在社區、學校、工廠等人群中繼續發現病例的可能性高,疫情存在外溢風險;
、跅魍ゆ傂纬2個疫情集中傳播點:最早發現病例的小學和鎮內某鞋廠,都是人員密集場所;
、鄞舜我咔槭紫仍趯W校發現,低年齡兒童感染較多;
、軐<覀冄信,只要確保各項措施和各個環節落到實處,疫情規模有望在國慶長假前得到控制。
9月14日,莆田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介紹,截至13日24時,莆田累計報告新冠病毒核酸陽性85例,其中有學生36人(10歲以下兒童共30人),包含幼托兒童8人,小學生28人。
這是繼武漢疫情后,首次在中小學校園內大規模發生。 這部分兒童未注射新冠疫苗,存在病情更容易較為嚴重的風險。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所有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發生了一些改變。
這些突發性災難事件,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了一定影響。
尤其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對這類事件會產生很多應激反應。
那么,當孩子遭遇這些重大突發性災難事件,父母該如何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呢?
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劉正奎教授在接受父母必讀雜志社專訪時,分享的一堂“災難性事件中的生命教育課”。
專家簡介:劉正奎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心理援助聯盟副主席,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重大應激事件與心理健康方面有著豐富的研究和實踐經驗,15年來一直在為經受了重大災難的地區提供專業的心理援助。
災難事件中的家庭教育
就是生命教育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
01
了解生命的恐慌
災難事件本身的不確定性會讓孩子感到恐慌,當孩子感受到危險越來越近,對自己生命的威脅越來越大時,會非?謶帧⒕o張。
其實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也都會經歷這樣的心路歷程。
災難事件會讓家庭有損失或者喪失,可能是失去親人,也可能是父母失去工作或者是家庭收入的減少。
這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也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改變。
重大災難性事件發生之后,孩子的應激反應可能會不太一樣,但普遍會緊張、恐慌。
以下這些都屬于孩子的應激反應:
● 看上去好像毫無反應,實際上這只是一種盲目的狀態,孩子的內心是緊張、恐慌的。
● 認知上出現問題,主要表現就是會出現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 出現多疑、過度擔心的情況,在行為上就會出現一些過度現象,比如反復洗手,過度防護。
● 出現攻擊性行為。
● 軀體性癥狀。有些孩子確實會出現生病的癥狀,不想吃飯或者睡眠出現嚴重問題。
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并不在身體上,而是在心理上。
當然,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表現也是不一樣的。
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退行性行為,比如原來已經不尿床了,經歷災難事件之后又突然尿床了。
還有的孩子可能會變得特別黏人,會寸步不離地跟著大人,甚至該睡覺的時候也不睡,就守在大人旁邊。
這些情況其實是孩子在啟動著自我保護機制,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出現的最大問題就是手機成癮,放不下手機,手機成為了一種心理依賴。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應激反應。
02
和孩子共渡難關
災難性事件造成的威脅和突發性會使所有家庭成員出現心理應激反應,會有很多情緒上的不穩定性。
但其中也有積極的部分,比如父母有了更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家人之間要相互扶持,同舟共濟。
這正好是一個可以重塑家庭關系的契機。當然,這也是對家庭的挑戰。
具體該如何做呢?
接受、理解孩子的反應
心理應激反應是非正常情況下人的正常反應,孩子的應激反應可能會更大,這是正常的,需要我們的理解。
幫孩子重塑安全感
● 做好必要的防護。
和孩子一起掌握一些基本的防御知識,了解防御的關鍵點,知道而且做到。
● 不要對問題避而不談,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分享、討論這些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們都有這樣的反應,這是正常的,說出自己的恐懼、害怕就會好一點。
那么孩子會知道父母是理解我的,而且我有這樣的反應也是很正常的。
他一旦有這樣的意識,就好進行下一步的調整。
● 根據孩子的年齡,給他需要的安全感。
比如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有的孩子不敢獨自睡覺,父母就陪著他睡一段時間。
● 注意負面新聞信息的控制。
很多孩子的恐慌來自于負面新聞,越看越恐懼,越恐懼越看。
這是大腦的機制造成的,大腦對負面信息的吸收總是積極、優先。
加強社會連接
即使是因為某些客觀情況造成了我們與他人連接的空間被阻斷,并不表示我們要成為“孤島”。
我們可以通過網絡讓孩子和親人、和比較熟悉的小伙伴多溝通,重新連接起來。
讓孩子與外界多交流,他對事件的注意力也會被慢慢轉移。
幫孩子找到掌控感
不要讓孩子認為在災難事件中自己是完全無能為力的。
可以跟孩子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看看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或者如何支持他人,讓他感覺到,原來我也是可以做很多事的。
比如戴好口罩、正確洗手,這是一種做法,給災區寄送一些物資或者自己的心意也是一種做法。
這些做法都是很好的生命教育,都會讓孩子從中獲得成長。
比如有一個孩子曾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寫道:
原先我沒有發現我居住的小區很美,隔離了很久之后,今天下樓在小區里轉了一下,發現原來我的小區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孩子能通過這樣轉換視角去看待事物,其實也是在獲得一種掌控感,也是在成長。
引導孩子看到生命的力量
災難事件會讓孩子感覺到生命的脆弱,但更能感受到生命的頑強,感受到生命對生命的支持,感受到逆境中的希望。
比如每次災難事件中,醫療隊、軍隊、心理援助隊都會很快就位,給人們帶去幫助;
全國人民都會為經歷災難的地區加油鼓氣;
我們的國家很強大,我們的制度很優越。
03
做好長期心理疏導的準備
經歷了重大災難事件之后,孩子會重新回到學校,但其實他的心理應激反應還沒有消失,恐懼、擔心會在較長時間內存在。
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到這一點,可能就會在孩子回到學校之初時責怪孩子學習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等等。
這容易讓家庭產生較為嚴重的親子沖突。
孩子回到學校后,老師和父母都會認為,以前耽誤的時間一定要馬上補回來。
于是特別看重孩子的學習,這樣會加重孩子的應激反應。
在這個階段,需要給孩子緩沖的時間,不能壓得太緊,要講究策略,否則可能會讓孩子“崩盤”。
另外,孩子在家里自學的模式和在學校的學習方式是很不一樣的。
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其他突發事件的發生,都可能會讓孩子的學習方式不斷地進行切換,需要不斷地重新適應。
所以父母要耐心地幫助孩子做好調試,等待孩子的適應,而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可以馬上自由地切換好。
本文知識內容刊于《父母必讀》2021年第9期
專家支持 劉正奎 編輯 吳穎
組稿排版 宋宇 視覺設計 宮穎
幫孩子重建安全感,進行生命教育,
將危機事件轉化為教育契機的重要時機。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
科學養育,就和靠譜的人在一起
全國百強期刊
42年品質保證
100位權威專家保駕護航
................................................
即贈價值 198元的teteo嬰兒奶瓶!
右邊給我 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