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喝白開水也會中毒!關于寶寶喝水的4個誤區,你一定被騙過
過了清明就是端午,北方的娃娃們剛脫下大棉襖,南方早已經熱到空調+冰棍了。
每到夏天最怕孩子長痱子或者中暑,想盡辦法想讓孩子過好個夏天,最簡單便宜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多!喝!水!
這個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高性價比經驗當然有其留存意義,畢竟水是生命之源,如同母親甘甜的乳汁。
但是,今天局長想提醒:無論是寶寶還是大人,喝過量的水,是不!好!的!
src=
所以,今天咱來聊聊,寶寶應該怎樣正確喝水!
01
6個月以下的寶寶
不需要額外補充水
六個月以下的寶寶可以肆意飲用乳汁,卻不應該添加除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水,或是果汁!
母乳中90%以上都是水,按規定比例沖的配方奶,里面含的水分也跟母乳差不多,完全可以滿足寶寶對水分的需求。
寶寶的年齡越小,就越以液體食物為主,但是液體食物可不僅僅是水,所以寶寶喝水少不等于缺水。
由于孩子的腎臟功能發育還不完全,過度喝水,輕者食欲不振減少營養吸收,重則引起“水中毒”!
因此,美國兒科學會(APP)建議:
6個月以內的寶寶,不需要任何除了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液體,包括水、果汁等。
一般來說,水中毒比較常發生在6個月以下寶寶身上,因為新手媽媽沒有經驗,不知道該給寶寶喝多少水,就容易造成喝水過量。
要記得,寶寶年齡越小,越要嚴格控制水量。
src=
02
6個月以上的寶寶
需要按量補充水分
既然6個月以內的寶寶不需要額外喝飲用水,那么6個月以上的寶寶呢?
下面說的每天水分的總需求量,不僅包括白開水,也包括了奶、粥、水果等的水分。
6-12個月
每天水分的總需求量為900毫升。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還小,不滿一歲,所以水分幾乎都來自母乳或配方奶,剩下的部分可能來自輔食,比如粥等。
如果你要給寶寶額外補充飲用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是少量的。
1-3歲
每天水分的總攝入量推薦為1300毫升。
如果寶寶每天喝奶的量大概有500毫升,輔食中大概含水500毫升,那么可以給寶寶喝大約300毫升的飲用水。
src=
03
如何辨別孩子缺水?
然鵝,對于大多數媽媽來說,即使給出具體水分添加量,也不一定能搞明白要怎么計算,那我們就試試更直接的——辨別孩子缺水了。
夏天到了,炎熱的天氣自然會讓寶寶對水的需求量會相對地增大,特別是小嬰兒,高溫高熱大量出汗可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脫水。
因此,高溫天氣中,除了要讓寶寶盡量待在涼爽通風的室內,還應該適當補充液體。
對純母乳喂養的寶寶來說,母乳就是最好的補液選擇。
對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來說,活動量越大,需水量也會越大,所以,當寶寶出現以下癥狀時,父母要適量地喂水:
●看口唇:
寶寶口唇發干,總是用舌頭舔嘴唇。
●看大小便:
濕尿布的次數減少(少于6~8次),尿液變黃有較濃異味,大便干燥硬結。
●看前囟眼窩:
前囟或眼窩和正常相比有點凹陷。
●看食欲:
水分不足,胃腸道分泌的胃液減少,影響寶寶食欲。
●看眼淚:
嚴重缺水時,還有可能讓他哭鬧的眼淚相對減少,或是沒有眼淚。
后兩種屬于比較嚴重的缺水情況。
另外,寶寶便秘、皮膚干不一定是缺水,也有可能是纖維素攝入不夠,或者淀粉類物質攝入過多。
判斷寶寶是否缺水,除了觀察他的外部表現,媽媽更應該注意寶寶的自主需求,想喝水時就讓他喝,但是不要強迫。
另外,如果寶寶生病了,比如發燒、腹瀉,則需要補充額外的水分。
src=
04
寶寶能喝不能喝的水
白開水是肯定能喝的,就不贅述了,而且白開水也是最適合寶寶喝的水。
主要提一下千滾水和市面上銷售的嬰兒水。
●千滾水
去年流傳著這樣一個謠言,說不能喝千滾水,因為里面有致癌物——亞硝酸鹽。
為了以防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千滾水,瓜媽提一下,千滾水就是反復煮來煮去的水,其實啊千滾水里的確有亞硝酸鹽,可是含量很低的!
可能還有父母不放心,那瓜媽問你,你會把一壺水煮20次嗎?
如果你煮20次,亞硝酸鹽的含量也只有0.038mg/L!所以真的完全不用過度擔心。
●嬰兒水
現在市面上還有嬰兒水,號稱無菌、低礦……瓜媽不建議給寶寶買這個,除非你錢多,因為價格真的蠻貴的。
而且嬰幼兒飲用水市場還不完善,亂象叢生,最好不要輕易購買。
●陰陽水
不知道你們理解的陰陽水是哪種?如果水太燙,我往里兌涼白開,那沒問題,可以喝。
但是你往里兌自來水,絕對不能給寶寶喝。
src=
●礦泉水
2歲以下的寶寶不建議喝礦泉水,礦泉水中的礦物質通常包括鈉、鈣和各種微量元素,但是每種礦物質的含量并不確定,有可能過量,所以不建議寶寶喝。
●鮮榨果汁
如果要喝,最好自己在家里榨汁,而且是純果汁,然后給寶寶喝的時候稀釋3~5倍,不能讓寶寶攝入太多果糖。
也不能每天都喝,不然寶寶喝慣了甜,都不愿意喝白開水了!
●?飲料
雖然喝一點點不會有害,但是像可樂、雪碧,超市賣的果汁飲料會增加孩子齲齒和肥胖的風險,所以也要盡可能少量飲用。
src=
最后局長再啰嗦一句,喝太多水并不是什么好事,對于吃進嘴的東東,還是遵循“適量”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