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會說?
豆瓣電影
能力培養
自我保護
進階數獨
3.30-4.1
許多媽媽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漸漸忘掉了自己,當然,這本身是很暖心的,讓我們看到了母愛的偉大。不過,忘掉自己不一定能成全別人。
有的媽媽會覺得孩子不夠理解自己,我給出所有的愛和時間,孩子卻視而不見,甚至更喜歡那個當甩手掌柜的爸爸;
有的媽媽會覺得孩子太淘氣,用盡各種手段也管不住他,自己迷失在理智與情感的邊緣,學歷再高也壓不住今天手里這棍棒了;
有的媽媽在與家中長輩的教育博弈中已是傷痕累累,沒有余力再應對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
“我想做一個好媽媽,但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
“我不是一個善于表達的人,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溝通。”
“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該怎么跟孩子說,他才會聽?”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 《你會說,孩子才會聽》。
這本書不是提供生活腳本讓你去演,不會把親子關系中每個瑣碎的事件都拿出來用話術一一對應,那樣難免造成媽媽們按圖索驥,不得其法。
它是 從心理學角度,與媽媽們共鳴內心的需求,讓每個媽媽都能找到處理親子關系時的準繩與最佳方式。
你完全能在書中找到你與孩子的交流現狀,你也能在書中發現自己在親子溝通中能做得更好。
如果你想做一個不發火的媽媽……
你的憤怒正在消耗著你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這個讓許多媽媽們感到崩潰的情緒,其實可以有效化解掉。書中會教你如何對待憤怒的情緒,做一個不發火的媽媽。
《你會說,孩子才會聽》書摘,P41
如果說第一種想法把自身與憤怒這種情緒視為一體,并將憤怒的原因歸結于對方的話,那么第二種想法便是把自身與憤怒進行了分離,并認為自己正擁有憤怒這種情緒。確切地說,是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正擁有憤怒這一情緒。
從下面這個案例中,媽媽們能找到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你正在對孩子發火,這時收到一條微信,老師在家長群里表揚你的孩子了。那么你放下手機再看看孩子,會如何對待他呢?
你不相信自己能控制憤怒情緒,但事實就是,放下手機那一刻,你一定不會再繼續生孩子的氣了。
《你會說,孩子才會聽》書摘,P41
如果你不想變成自己討厭的那個動不動就發火的媽媽,記住這三個信號,慢慢學會直面自己的憤怒情緒,生氣的時候也一定要好好審視自己,這樣才能想出能夠處理好憤怒的方法。
如果你想做一個高情商的媽媽……
高情商低情商,區別就在說話上。在《你會說,孩子才會聽》中,自然也有重點講一講如何在日常交流中,多說高情商的話,少說低情商的話。
書中引入了《高情商談判》作者——哈佛大學談判心理研究中心所長丹尼爾·夏皮羅的理念: 認同與指責5比1法則。
這個法則簡言之就是, 認同對方的線,指責對方的線。用這樣的方式能更好維持關系,減少矛盾與摩擦,讓自己的發言更具高情商。
在與孩子建立關系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積累,也就是說,平時要多說一些認同孩子的話。因為,或許某一天,我們可能會因為太著急,沒有好好控制情緒而無法認同孩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可能會大聲呵斥孩子,對孩子發火。
我不是在對怒斥孩子這種行為進行合理化,而是在承認我們作為一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失誤,所以要給自己留有一點余地。
我們不應該有“我又犯了一些不該犯的錯誤,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我不管了,破罐破摔吧”這樣的想法;
而是應該按照“我很想對孩子好,但有時確實會力不從心,從現在開始,我至少要說出五次以上認同孩子的話”的想法,并為自己打氣。
在孩子難過或者不開心的時候,要注意多認同孩子,傾聽孩子的話并幫助他,在這樣的過程中積累與孩子的良好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實行認同與指責5比1法則,孩子青春期的那些小叛逆也不用擔心了。當然,需要注意的是, 父母在對孩子說認同的話時,是不能帶任何附加條件的。
“謝謝兒子/ 女兒,媽媽懂你的心情,但你確實也有點過分了。”這種發言可不算認同的對話。
“你很辛苦吧。謝謝你還能這么對我。”
“是,這一點你說得沒錯。”
“你這么想也是情有可原的。”
“媽媽現在知道你說的是什么意思了。”
表達認同,點到為止即可。
如果平時經常飽含真心地對孩子說這樣認同的話,那么就算孩子偶爾會對我們的所作所為感到傷心,也會很容易恢復過來。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獲得孩子信任……
不想負責任或不耐煩時父母采取的模糊態度,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安與不信任的種子。 當父母在孩子心里留下足夠多的信任時,孩子長大后就會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我們經常會看見這樣的情形,商場或是超市里,孩子在哭喊著要買一樣東西,家長在一旁生氣又無奈,想方設法地編一些理由想要糊弄過去,或者跟孩子說“下次再買”。
在書中,作者提倡家長們用具體的解釋說明替代含糊其詞,以此來建立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信任。
《你會說,孩子才會聽》書摘,P109
如果你發現孩子過于依賴你……
有時候,你正苦于工作加班,或者正忙于刷視頻、追劇,孩子卻突然跑來問個不停。
“媽媽,我能去衛生間嗎?”
“媽媽,我能吃飯嗎?”
“媽媽,我能做這個嗎?”
“媽媽,我不能做這個嗎?”
“媽媽,我接下來要干什么?”
“媽媽,我可以玩了嗎?”
有的媽媽很享受這種被依賴的感覺,有的媽媽也會疲于應付,被煩得毛焦火辣,直呼為什么這種時候不去找爸爸。
《你會說,孩子才會聽》書摘,P135
那么,我們在平時要怎樣把握好分寸呢?什么時候要干預?什么時候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呢?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重要的是,在將來的某一天,孩子注定要離開我們身邊,自己獨立。希望在那時,作為父母的我們能夠不留遺憾,孩子也能無所畏懼地勇敢離開。
每個孩子都帶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和才能來到這個世界上。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孩子的特質和才能。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做選擇,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當然,不要因為過去對孩子管得多而責怪自己,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你深愛著孩子。
所以,從現在開始,琢磨一條最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溝通之道,多傾聽孩子的看法與見解,讓他們自己去做選擇。
我相信,即使不通過互相指責的方式,我們也能讓孩子在依賴和獨立之間找到平衡,從而健康地成長。
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家庭的親子關系也是各不相同的。
包括上面提到的幾種常見狀況在內, 書中會為媽媽們帶來不同的溝通方式,多元化的心理解讀與疏導,解析23種日常生活情形。
在解析中,你不會覺得處理A情形必須得A方法,處理B問題必須用B解答,而是會帶給媽媽們一種溝通思路、一套對話方式。
無論A情形還是B問題,無論媽媽是暴脾氣還是溫柔型,無論孩子是“美猴王”還是“賈寶玉”,你的話術都可以根據你的內心需求而變化,根據不同的親子場景而改良,找到更適合自家情況、更有效、更體貼的溝通方法。
讓媽媽們能夠在不知道如何言說的情形下,找到切入點與孩子溝通;
在容易起沖突的情形下,發現雙贏的機會去說服;
在難以挽回的裂痕產生之后,能盡全力修復和彌補;
在易燃易爆的情緒中給自己找到一杯冰可樂,平和了自己,甜了孩子。
《你會說,孩子才會聽》
高效能媽媽話術訓練手冊
粉絲優惠價:28元
(原價:49.8元)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