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歲前,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做3件事,越早看到越好
俗線歲前,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重要階段。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很重要。
為了孩子以后能有個美好的未來,7歲前,家長睡前再累也要陪他們做這3件事。
1、培養孩子自理能力,一起勞動
孩子丟三落四,書包收不好,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實際上,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導致的。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于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讓孩子做家務,不僅僅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還可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通過承擔一定的家務責任,孩子能夠形成自我意識,建立起自信心,更有助于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培養出心理上的安全感。
2、陪孩子聊天,一起玩耍
晚上睡覺前,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會陪孩子玩游戲、講故事、讀繪本。
這些都是寶爸寶媽們所喜聞樂見的睡前親子陪伴方式,可是你知道嗎?睡前的這段時間,除了陪娃玩游戲、讀繪本、講故事外,還有一個很好的陪伴方式,它就是——聊天。
現代家庭教育觀表明,家長要多陪孩子聊天,在聊天中給孩子傳授知識,掌握孩子思想動態。要多與孩子共同玩耍,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通過親子互動,才能使孩子的成長接上地氣。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雙職工家庭,白天不僅父母要上班,孩子也要上學,唯一能和孩子全身心溝通交流的時間想必就只剩下睡前這段時間了。父母可以以一個傾聽者的姿態,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進行朋友般的聊天,相信孩子必然會跟你暢所欲言,無所不言。
3、陪孩子閱讀
其實,沒有哪個孩子是生下來就會看書,就愛看書的。就像我們要教會孩子吃飯,走路一樣,要讓孩子愛上看書,是要父母和孩子一起經過一番努力才能慢慢養成的。
像那個媽媽就是典型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人,想起來就罵一下,想不起就拉倒,自己又不肯當個榜樣靜下心來,也難怪說的話得不到孩子的擁護!
在培養孩子看書這件事上,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許多年如一日的堅持,無捷徑可走。
在我看來,每個夜晚,和孩子們相擁著坐在一起,共讀一本書,共說一段話,無疑是這世間最美的時光了。
我們要相信習慣的力量,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能讓孩子受益終生。同樣,一個壞習慣的養成,也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負面的影響。
就像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習慣是很難打破的,誰也不能把它從窗戶里拋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