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3日,依維柯·菲亞特-奧托·梅拉拉財團已將第一輛"標槍"(Dardo)步兵戰車交付意大利陸軍。為意大利陸軍提供裝備奧托·梅拉拉25毫米HITFIST炮塔的基型步兵戰車和4種變型車的合同是1999年簽訂的,交付工作將在2004年完成。意大利陸軍正考慮采購第二批車輛。
"標槍"是一種跟隨主戰坦克作戰的步兵戰車,能夠為作戰人員班組提供充分的防護、快速部署和火力支援。它裝有25毫米炮塔,也可選用30毫米或60毫米炮塔。該車將成為一個車族(包括120毫米迫擊炮、指揮車、救護車和安裝105毫米炮塔的輕型坦克)的基型車。
該車戰斗全重23噸,可承載3名乘員(駕駛員、車長和炮長)和6名士兵。其主要武器為25毫米"厄利空"KBA穩定型自動炮,射速為600發/分鐘,在炮塔中攜帶200發備用彈。炮塔上裝有2挺7.62毫米機槍和1挺并列機槍,此外,炮塔兩側還各安裝了1具"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導彈的火控系統與車輛的火控系統集成在一起。
該車車體為全焊接鋁合金,可以披掛提高防護的附加裝甲板。該車輪廓較低,至炮塔頂部的高度為2.64米,從而可以降低車輛的雷達和視覺特征,大大提高生存力。該車采用Officine Galileo公司的Hitfist綜合火控系統,該系統采用了目標距離和相對速度
自動測量技術。
關于步兵戰車:
步兵戰車是供步兵機動作戰用的裝甲戰斗車輛,在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等方面都優于裝甲人員輸送車,并且車上設有射擊孔,步兵能乘車射擊。步兵戰車主要用于協同坦克作戰,其任務是快速機動步兵分隊,消滅敵方輕型裝甲車輛、步兵反坦克火力點、有生力量和低空飛行目標。
步兵戰車通常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類型,1967年首次出現,目前裝備的國家和地區達30多個,俄羅斯裝備數量最多,其次是美國和西歐。發展趨勢是:增大車載機關炮口徑,進一步提高火力;采用特種裝甲和穩身技術,進一步提高戰場生存能力;增大發動機功率,進一步提高機動性。
美國AIFV裝甲步兵戰車
美國M2步兵戰車
法國AMX-10P步兵戰車
美國M3騎兵戰車
法國AMX-VCI步兵戰車
蘇聯BMⅡ步兵戰車
蘇聯BMⅡ-2傘兵戰車
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
德國 “美洲獅”步兵戰車
德國“鼬鼠”空降戰車
南非“獾”步兵戰車
意大利VCC-80步兵戰車
意大利VCC-1裝甲步兵戰車
日本89式步兵戰車
瑞典90式步兵戰車
阿根延VCTP步兵戰車
南朝鮮KIFV步兵戰車
瑞士“旋風”步兵戰車
中國86式步兵戰車
中國551步兵戰車
中國NVH-1式步兵戰車
中國WZ501式步兵戰車
步兵戰車是供步兵機動和作戰用的裝甲戰斗車輛。主要用于協同坦克作戰,也可獨立遂行任務。在機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部隊中,裝備到步兵班。步兵可乘車戰斗,也可下車戰斗。步兵下車戰斗時,乘員可用車上武器支援其行動。
步兵戰車按結構分,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除底盤不同外,總體布置和其他結構基本相同。履帶式步兵戰車越野性能好,生存能力較強,是現裝備的主要車型。輪式步兵戰車造價低,耗油少,使用維修簡便,公路行駛速度高,有的國家已少量裝備部隊。
步兵戰車由推進系統、武器系統、防護系統、通信設備和電氣設備等組成。車體前部安放動力-傳動裝置,車頂中部安裝炮塔,炮塔有單人和雙人的兩種。雙人炮塔可容納車長和炮手,便于車長指揮戰斗。步兵戰斗室設在車體后部,可載1個步兵班。步兵戰斗室兩側和后車門通常開有射擊孔,每個射擊孔的上方裝有觀察鏡,便于步兵乘車戰斗。后車門較寬大,有的采用跳板式,便于步兵迅速、隱蔽地上下車。
現裝備多數步兵戰車的戰斗全重為12~28噸,乘員2~3人,載員6~9人。車載武器通常有1門20~40毫米高平兩用機關炮、1~2挺機槍和1具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并配有觀察瞄準儀器、雙向穩定器、激光測距儀和紅外、微光夜視儀器或熱像儀等。其火力通常能毀傷輕型裝甲目標、火力點、有生力量和低空目標,裝有反坦克導彈的步兵戰車,還具有與敵坦克作戰的能力。車載機關炮可發射穿甲彈、脫殼穿甲彈、穿甲燃燒彈和殺傷爆破彈等,射速550~1000發/分,最大射程2000~4000米。反坦克導彈射程為3000~4000米,破甲厚度400~800毫米。蘇聯BMP—3型步兵戰車改裝1門100毫米滑膛炮,它既能發射殺傷爆破彈,也能發射激光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另有1門30毫米機關炮和3挺7.62毫米機槍。
履帶式步兵戰車通常裝有渦輪增壓柴油機,發動機功率為221~441千瓦。有的已采用帶液力變矩器的全自動液力機械傳動裝置。步兵戰車的機動性能高于或相當于協同作戰的坦克。一般能水陸兩用,有的因戰斗全重較大,不能自浮,須借助于浮渡圍帳或浮囊才能浮渡。履帶式步兵戰車,陸上最大速度65~75千米/時,水上最大速度6~10千米/時,陸上最大行程可達600千米,最大爬坡度約32度,越壕寬1.5~2.5米,過垂直墻高0.6~1米。
步兵戰車屬輕型裝甲車輛,裝甲較薄,最大裝甲厚度為14~30毫米,通常由高強度合金鋼或輕金屬合金材料制成。有的采用間隔裝甲或“喬巴姆”式復合裝甲。車體和炮塔的正面可抵御20毫米穿甲彈,側面可抵御普通槍彈及炮彈破片。為增強防護能力,有的還裝有反應裝甲。車上通常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和三防裝置,有的還采用熱煙幕裝置。車體表面涂有偽裝涂料。有的車內還裝有滅火裝置、取暖和通風排煙設備。
步兵戰車主要發展方向是:進一步加強火力和生存力,提高使用維修性能。主要措施有:增大火炮口徑,研制新彈藥,提高穿甲威力,改裝高性能的車載反坦克導彈;提高全天候作戰能力和對付低空飛行目標的能力;采用復合裝甲或安裝反應裝甲等。
步兵戰車為什么能在水中漂?
步兵戰車能夠涉水,前提條件是它必須能夠在水上漂浮起來。步兵戰車的裝甲要比坦克薄很多,車身相對就輕了很多;經過密封,能夠飄浮在水面上。由于要運兵,步兵戰車內部空間較大,這種結構有利于增加浮力,便于其橫渡。有的步兵戰車內還專門設置了浮箱,浮箱內填充特制的塑料,即使中彈也不會進水。有了浮箱,不僅保證步兵戰車在正常情況下不下沉,即使在其中彈、傾斜等特殊情況下也能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