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國名,全稱: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尼泊爾國會于2008年5月28日宣布廢除君主制,結束了280多年的沙阿王朝,成立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實現共和制,成為了世界上最年輕的共和國。
2007年1月15日,尼議會頒布臨時憲法,組建包括尼共(毛主義)參加的臨時議會。同年3月,臨時議會通過臨時憲法第一修正案,決定通過制憲會議選舉在尼實行民主聯邦制。4月,尼臨時政府組建。6月,尼泊爾臨時議會通過臨時憲法第二修正案。根據臨時憲法第二修正案,如果臨時議會獲得能夠證明國王阻撓或試圖阻撓制憲會議選舉的證據,臨時議會可通過表決,并在得到三分之二多數議員支持的情況下廢除君主制。修正案規定,相關證據必須由尼泊爾內閣提交。同年12月23日,尼泊爾執政的七黨聯盟領導人簽署協議,決定廢除君主制,在臨時憲法中規定“民主共和”的內容,但上述決定最終需經制憲會議選舉后的第一次全體會議批準后方能生效。在此之前,由首相代理國家元首,處理國家事務。12月28日,尼泊爾臨時議會通過臨時憲法修正案,宣布尼泊爾將成為“聯邦民主共和國”,由制憲會議第一次會議實施。
2008年4月,尼泊爾舉行制憲會議選舉,尼共取得220個
自此,延續近240年歷史的尼泊爾沙阿王朝宣告終結,國王賈南德拉成為平民。2008年7月,制憲會議選舉產生總統、副總統和制憲會議主席。國名由“尼泊爾”改為“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
視野擴展:尼泊爾自然環境
尼泊爾是內陸山國,位于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北邊與中國的西藏自治區接壤,東,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圍,國境線全長2400公里。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國家,從東到西長度為885公里,而從南到北則在145-241公里之間。
全國分北部高山、中部溫帶和南部亞熱帶三個氣候區。北部冷季最低氣溫為-41℃,南部夏季最高氣溫為45℃。地勢北高南低,相對高度差之大為世界所罕見。大部分屬丘陵地帶,海拔1千米以上的土地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東、西、北三面群山環繞,因此尼泊爾自古有“山國”之稱。河流多而湍急,大都發源于我國西藏,向南注入印度恒河。南部是土壤肥沃的沖積平原,分布著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草原,是尼泊爾重要的經濟區。中部河谷區,多小山,首都加德滿都就坐落在加德滿都河谷里。巍巍喜馬拉雅山擋住北方干冷的寒風,氣候宜人,風景美麗。北部山地地區,山高谷深,云霧繚繞,高山終年積雪,只有夏季可以放牧。由于地形復雜,全國氣候各地不一。全國分北部高山、中部溫帶和南部亞熱帶三個氣候區。北部冷季最低氣溫為-41℃,南部夏季最高氣溫為45℃。在全國同一時間里,當南部平原上酷熱異常的時候,首都加德滿都和帕克拉谷地里,則是百花吐艷,春意盎然,而北部山區卻是雪花飛舞的寒冬。
尼泊爾從地形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北部喜瑪拉雅地區:這個地區的海拔高度在4,877米至8,844米之間,毫無疑問是世界的“脊梁”。這里有全世界最高的14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高峰中的8座。即:薩加瑪塔峰(Sagarmatha,即珠穆朗瑪峰)、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洛子峰(Lhotse)、馬卡魯峰(Makalu)、卓奧友峰(Cho Oyu)、道拉吉利峰(Dhaulagiri)、馬納斯魯峰(Manaslu)和安納普爾那峰(AnnapurnaI)。
中部山區:占尼泊爾國土面積的68%。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最高峰達到4,877米的馬哈布哈拉山系,以及相對較矮的丘日山系。
特萊低地:占國家領土面積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