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歐洲,現已通行全世界。不少科學家都夢想獲得學術界的這一最高榮譽稱號。
阿卡德米(即科學院)的由來
傳說在古希臘時代有一位名叫阿卡德莫斯的英雄,曾憑自己的智慧和責任感把雅典城
從一場可能發生的大災難中解救出來。他死后葬在雅典城西北郊一片橄欖林里,人們于是把這處幽靜的林園稱作阿卡德米(Academy)。公元前387年,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開始在阿卡德米講學,因此阿卡德米也被稱作柏拉圖學園。
在經歷文藝復興之后,歐洲許多學術團體都因崇奉柏拉圖而自稱阿卡德米。阿卡德米成為這類團體的共稱。16世紀起,歐洲許多阿卡德米的活動從側重文學逐漸轉向科學,并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分化為學術團體或專業研究機構。
法國最早建立院士制度
17世界中葉,法國成立了若干稱作阿卡德米的研究機構,其中就有1666年創建的法國皇家科學院。這個學院以法皇路易十四的名義招聘著名的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他們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批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法國皇家科學院的建立和院士們的積極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法國科學事業的迅速發展,使法國一躍成為歐洲大陸的科學中心。
此后,其他國家紛紛仿效法國,成立科學院,聘選院士。俄國的彼得堡皇家科學院
和普魯士皇家科學院等都是如此。在后來的歷史進程中,各國科學院的規模和職能各有不同的變化,然而,科學院由院士組成這一點是沒有變化的。
世界主要國家的院士制度
英國皇家學會(又稱倫敦皇家學會)正式名稱為倫敦自然知識皇家學會,是世界著名的科學研究中心。創立于1660年,1662年領到皇家特許證,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從未中斷過的科學學會。在聯合王國的科學機構中保持著獨一無二的地位。皇家學會起著全國科學院的作用,作為政府的咨詢機構,并負責經管議會批準的科學研究及出版科學書籍用的撥款。牛頓曾任該學會會長24年,F在有會員700多名。
美國全國科學院創立于1863年,是聯邦政府的一個科學咨詢機構,就政府重大科技方針和方向性問題進行專題調查研究,作為咨詢性意見向政府、國會提交報告,供決策參考?茖W院內最高榮譽為院士稱號,由定期的院士大會選舉產生,任期終生。目前全院院士有1500名左右,都是美國學術界或工業界杰出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此外美國還設有全國工程科學院和全國醫學科學院,在組織上與全國科學院平行。全國工程科學院創建于1964年,現有院士1500名左右。全國醫學科學院創立于1970年,現有院士700名左右。
俄羅斯科學院前身是蘇聯科學
院,源頭可以上溯到1727年的彼得堡科學院,是俄羅斯主要研究機構,主要科技工作者和學術帶頭人授予院士稱號。院士通過選舉產生,為科技界最高終生榮譽,F在,俄羅斯科學院按專業分18個學部和200多個學術委員會、科學考察船隊以及數以百計的科研機構。瑞典皇家科學院成立于1739年,當65歲以下的院士少于134名時,科學院將進行選舉補足。自1900年以來,瑞典皇家科學院即著手諾貝爾獎的評選和頒發工作。
相關資料:
院士 yuànshì
[academician] 科學院內部分高級研究人員的稱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首先院士不是學位稱呼,我國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有院士這個稱呼院士,他是經過兩院的評選出來的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研究或造詣很深的科學家。
院士(Academician)源于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在建園后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后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F在的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于1948年3月,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上述81名院士中,包括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目前全國的兩院院士已有1000多人。
院士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截至目前,中科院有院士676位。2003年增選了58位院士,他們的平均年齡是自1991年院士增選工作制度化以來最低的一次,年齡最小者37歲。
中科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先要推薦院士候選人,然后進行學部評審和選舉。 推薦候選人有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兩個途徑,不受理本人申請。
每位院士最多推薦2名候選人。2003年增選時,要求65歲以上的候選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推薦人相同方為有效。
學部評審要進行兩輪,第一輪評審產生初步候選人,第二輪評審產生正式候選人。從2003年起,第一輪評審全部采用通信評審。評審院士們通過閱讀被推薦人的有關材料,獨立判斷,行使選舉權利。
然后就是選舉,由各學部常委會組織本學部院士對本學部的正式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超過投票人半數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增選名額,根據獲得贊同票數依次入選,滿額為止。如遇有獲得贊同票數相同而超過增選名額時,則對票數相同者再投票表決,以增選名額為限,取票數多者入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03年新當選的院士包括兩名女性,她們是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志紅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血研所的陳賽娟。新院士平均年齡62歲,60歲以下的占35%,50歲以下的占9%,其中年齡最小的44歲,他們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歐進萍和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志紅。至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總人數達到663名,其中女性36名,平均年齡為6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