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城市生活中,地鐵已經逐漸取代地面交通工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以上海為例,每天都有數萬人乘坐地鐵,尤其是在地鐵的各個中心樞紐車站,往往都是人滿為患,擁擠不堪。作為在地下封閉空間運行的大容量、高速度城市交通工具,地鐵站內一旦發生事故,受影響的人數將以萬計,疏散起來必然非常復雜。由此,地鐵的安全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地鐵隱患不容忽視。
隱患一:地鐵施工安全
地鐵施工安全一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施工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完工后的運行安全。由于我國地鐵發展歷史較短,經驗不足,一些城市出現過因地鐵施工而引起的事故。2007年3月28日北京海淀南路地鐵10號線工程塌方,6名施工者被埋;2008年1月17日,廣州珠江大橋引橋下花圃內因地鐵施工地面突然下陷; 2008年4月1日,深圳龍崗區地鐵3號線工地施工時發生坍塌,造成3死2傷。2008年11月15日15時20分,杭州市內地鐵施工現場突然發生大面積塌陷事故,事故中遇難7人, 14人失蹤。我覺得避免這類事故發生的方法,就是要做好前期的地質勘察工作,避免施工風險。同時要嚴格按照施工監督程序和施工質量要求,對施工程序和施工材料加強管理以杜絕各類事故的發生。
隱患二:缺少足夠的運能
如今,中國的很多城市都在建設完備的地鐵網絡。上海從1995年地鐵一號線試運營以來,已經建有8條軌道交通線路,目前日均客流量為341萬人次,僅次于公共汽車,承擔了24%的公共交通客流量。
然而現有的地鐵遠遠滿足不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已經通車的軌道交通線路中,絕大部分的線路都存在著超負荷運行的情況,尤其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時段,出現了嚴重的擁擠現象。數萬人次的客流量對地鐵運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在高流量下保障地鐵正常運行是相關部門應該思考的問題。
從今年6月19日到6月29日,短短11天時間里,上海軌交八號線就先后發生了6次故障,在地鐵其他線路上也經常出現技術故障。為什么故障頻頻發生?相關權威部門解釋了故障背后的兩大原因:一是早高峰時段客流量超過了線路實際運能的80%;二是線路信號系統正在升級調試,短期內功能不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如何提高運能將是今后應該格外重視的問題。
隱患三:運營方的管理水平滯后
目前影響地鐵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在于其綜合管理水平的發展緩慢。我們查看以往的地鐵運營歷史,就會發現我們的地鐵試運營時間過長,通常在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長期的試運營呢?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上海通車的地鐵線路越來越多,但車和相關配套設備卻不能及時到位,導致線路相互借車。比如說二號線的車挪用一號線的車,而三號線又要借用二號線的車,諸如之類。這樣的挪用,當然降低了總體運行水平,也因為不能及時疏散客流量而導致部分車次的擁擠不堪,擁擠又導致地鐵運能不夠,運能不夠又會引發一連串的故障或者事故,類似這樣的惡性循環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
我們完全有理由擔憂,一旦地鐵發生重大故障,擁擠的客流在疏散時會不會造成踩塌事故,甚至大批人員窒息,這種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
隱患四:意外事件的防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所面臨的安全隱患也越來越多,恐怖襲擊或者意外事故也可能發生。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被害人學專家王大為說:“在上世紀20年代,英國也曾經發生過地鐵大火,但從那時起,歐洲許多國家關于地鐵安全已達到標準化認識。然而,在大力提倡發展地鐵的發展中國家,對由此引發的風險卻重視不夠!
2003年2月18日,韓國大邱市地鐵發生大火。當列車駛進中央路車站時,一名患有精神病的56歲男子在車廂內潑灑可燃液體并點燃縱火,造成上百人死亡。大邱市這起地鐵大火事件,是由犯罪、過失、無知和意外等四大要素不幸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悲劇。我們雖然沒有發生過地鐵火災的重大事故,但是一些小事故也時有發生,比如在2003年7月14日上午7時24分,上海地鐵1號線蓮花路站到莘莊站區間內的列車突然遭遇停電,被迫停駛。當列車重新啟動時,1號線已經停運了62分鐘。此次事故,波及約45萬人的出行。事故發生時,上海地鐵運營方啟動了地鐵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預案,但結果證明這個應急方案在實踐中并不可行而最終導致失敗。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應急預案就是為了應急而制定的,應急預案不應急,說明制定的應急預案是不實際的,就好比急救室沒有急救設備,這是完全會出大問題的。而我們許多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應該打一個大的問號。
以上事件清晰地告訴我們,應該時刻防患于未然,提高安全意識,定期進行列車安檢,以保障地鐵的正常運行。而對于火災等一系列突發事件,地鐵運營方應該對所有的應急預案進行演練,以備一旦發生意外,能及時按照應急預案實施救援?傊,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增強安全檢查,采取有效應急措施是防范意外事件發生的重要手段。
更多安防信息:http:///News_list.asp?mid=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