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安全文稿 >

        我國公共安全形勢

        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我國公共安全形勢近年來不容樂觀,已經成為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造成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公共安全產業發展滯后,缺乏一套監測、預警、應對、管理公共安全事件的科技手段。國家應盡快出臺政策措施,將發展公共安全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升在公共安全領域的防范應對能力和管理水平。

        筆者長期從事公共安全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工作,當前的公共安全形勢可以用“形勢逼人、損失驚人”來形容。

          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這一區間時,公共安全事件處于上升期,3000至5000美元時處于高發期。而我國在2008年人均GDP就已達到3260美元,正處于公共安全事件高發期。

          據國家統計局近五年的數據估算,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20萬,傷殘人數超過200萬;經濟損失年均近9000億元,相當于GDP的3.5%,遠高于中等發達國家1%~2%左右的同期水平。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和社會轉型期,公共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越來越凸顯出來,但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備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在謀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的生命始終是最寶貴的,應當像對待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一樣,把重視公共安全問題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目前,不少發達國家已經將公共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進行戰略研究與產業化發展,在核心技術方面已經占領了制高點。如果我們不加快步伐,將在這一領域始終受制于人,也難以保障我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核心是三大要素,即管理體系的完善、創新體系的構建與產業體系的布局。目前我國管理體系建設已經較為完備,先后出臺了公共安全相關法律40多部、行政法規40多件、部門規章60多件,初步形成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構建了多層次的應急管理體系,在處理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自然災害嚴重。由于特有的地質構造和地理環境,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基本特征是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年均3億多人次受災,倒塌房屋300多萬間,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
          
          2.事故災難嚴重。由于經濟快速發展,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一些企業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術落后、非法開采、違規操作等原因導致的煤礦、交通、化學品等事故頻發。近十幾年來,年均各類事故死亡10萬人,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年均近100起,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不斷。
          
          3.公共衛生事件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全球新發現的30余種傳染病已有半數在中國發現,多種傳染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職業病危害嚴重;農村衛生發展滯后,傳染病、慢性病和意外傷害并存;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重大疫情的不時出現和公共衛生事件的不確定性及嚴重性已經成為一個新的重大問題。目前全球新發現的30余種傳染病已有半數在我國發現,有些還造成了嚴重后果;全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達84萬人,居亞洲第二,全球第十四;全國活動性肺結核患者450萬人,80%在農村,每年死亡13萬人;全國434個縣存在血吸蟲疫情,6500萬人受到威脅,患者84萬人,其中晚期病人2.6萬人。
          
          4.影響國家穩定和社會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人民內部矛盾凸顯。由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和不平衡問題以及各類經濟糾紛等,上訪和群體性事件不斷;二是刑事犯罪高發;三是國內外極端勢力制造的各種恐怖事件危及我國安寧,如西藏、新疆的打砸搶燒等暴力犯罪事件和東突恐怖活動等。由于改革已進入社會結構的全面分化時期,利益和權力將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進行重新分配、轉移,從而形成諸多不穩定因素。
          
          中國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如下新挑戰:
          
          1.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年均增加18個城市和1.4 %城鎮人口的速度在發展。城鎮人口6.07億,城鎮化率45.7%,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118座。高風險的城市和不設防的農村并存。城市災害的突發性、復雜性、多樣性、連鎖性、集中性、嚴重性、放大性等,使城市應急管理工作任務繁重。
          
          2.工業化、信息化的挑戰。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的關聯性越來越強,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導致產生次生、衍生事件或成為各種事件的耦合。水、電、油、氣、通訊等生命線工程和信息網絡一旦被破壞,輕則導致經濟損失和生活不便,重則會使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或軍事陷入局部或暫時癱瘓,社會秩序失控。
          
          3.市場化的挑戰。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再加上民族宗教問題的影響,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增加。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明顯增強,輿論監督、社會監督力度空前加大,對公共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
          
          4.國際化的挑戰。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世界并不太平,并不安寧,各種矛盾交織,錯綜復雜?植酪u擊,局部戰爭,金融危機以及對水資源、石油資源的爭奪,跨國性的重大疫情的傳播等不時出現,境外涉我和境內涉外的突發事件增多。國際減災戰略正在做重大調整,其主要特征:一是由單項減災向綜合減災轉變;二是由單純減災向減災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轉變;三是由減輕災害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四是由一個國家減災向全球減災和區域聯合減災轉變。
          

          但公共安全體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與先進的管理體系相對應的公共安全創新體系與產業體系還很薄弱,亟待加強。這主要體現在:

          一是缺乏以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為核心的創新體系。雖然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學技術,提高對傳統與非傳統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監測、預警、應對、管理能力,并將“大力發展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列入當前需要重點突破的八大重點科技領域之一。但是,這些技術的系統性突破還需科技創新體系的支撐,而這一科技創新體系目前還未形成。

          反觀國外,不少西方發達國家卻非常重視公共安全科技體系的建設。如:美國在公共安全領域依托科學技術理事會、國土安全中心、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專業研究基地和科技創新體系,依靠高新技術進行綜合集成,每年投入250億美元研究經費;日本政府斥巨資建設國家級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研究機構,僅獨立行政法人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就擁有高級研究人員250余人,預算超過100億日元。

          二是缺乏以產業集聚為特征的產業體系。目前,我國從事公共安全產業的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缺少領軍企業,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多以簡單模仿、抄襲和貼牌為主。國內目前一萬多家公共安全企業中,有研究機構的不到5%,有研發活動的只占20%,企業研發經費不到銷售額的1%,如果不進行產業體系布局,引導產業集聚式發展,將無法支撐我國公共安全產業持續發展。

          由于公共安全科技含量極高,且事關改革發展民生,因此,建議將加快發展公共安全產業列入到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特別是將以監測、預警、應對、管理為核心的公共安全信息技術產業作為重點,列入到國家新一代信息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中。這樣不僅有利于整合我國現有的科技存量資源,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有利于建立“寓軍于民、軍民一體”的科技創新與產業體系;充實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

          公共安全產業的區域布局也應加快?山Y合目前的區域經濟布局,遴選若干有技術創新優勢和產業基礎的科研院所及城市,加快建設一批公共安全產業的示范基地。

          率先試點建立國家級“公共安全創新示范區”。

        從政府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有兩大問題亟待解決。

          其一,政府責任應從單純防災減災擴大到災害期間維護社會正常運轉上。

          近幾年來,新的公共管理理論與自然災害學的結合,使傳統的防災減災和安全的概念、范疇和目標發生了變化!盀暮Α焙汀盀碾y”等純自然和技術性的概念,被“公共危機”和“突發公共事件”等公共政策概念所包容。

          因此,政府在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過程中,如何在保護公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同時,維護政府的運行功能和公信度、維護非正常狀態下的社會正常運轉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保護公共財產等,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

          其二,政府運行和管理的系統性、綜合性程度需大大提高。

          早在2003年,經合組織在《21世紀面臨的新風險∶行動議程》中,就已經提出了“系統型風險”的概念。這一概念強調在現代社會中,要害系統在未來可能變得更加脆弱,成為影響21世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因為衛生、服務、運輸、能源、食品和供水、信息和電訊等領域的要害系統,有可能遭受單一或一連串災難性事件的嚴重破壞,從而導致整個社會陷入癱瘓狀態。

          現代社會的系統型風險提醒我們,在分工越來越細的現代社會管理中,跨部門的人員、信息、物資的整合也越來越重要。防范風險和防災減災不只是防災減災部門和應急管理部門的專業工作,而是整個政府部門必須參加和負責的重要行政事務之一。

          從上述兩個目標看,我國政府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的反應能力,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方面,在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處置、監督等過程中,政府部門普遍還是各自為政,難于整合。例如,各類規劃缺乏協調統一和公共安全意識。其一,各種防災減災規劃還是僅限于考慮本部門、本領域的專業規劃,很少考慮與其他災種的整合和協調。其二,非公共安全領域的規劃缺乏公共安全和應急處置的理念,“寓危機處理于常態運行中”的理念沒有落實。比如,一些地區的教育發展規劃,僅僅強調了學校教學設施的建設,對于學生應急避難疏散通道、學校作為應急避難場所功能等方面的建設很少考慮。

          另一方面,全民參與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所謂全民參與,是指全民參與預防教育,參與規劃和預案的編制,建立防災的自主組織、加強社區建設。聯合國在1998年提出的“在21世紀建設更安全的世界”的三大戰略之一就是“從強調政府的作用到重視推進建設災害應對能力強的社區”。2005年聯合國減災大會也提出,“在所有的社會階層,特別是在社區建立防災機制和提高防災能力”。但是,我國各級政府在制定各種公共安全規劃和制度中,缺少公民代表的參與。

          全民參與缺失所造成的問題,在各個方面都已表現出來。在生活方面,大部分群眾還是缺少安全生活和防災減災的基礎知識;在生產方面,缺少有關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的基本安全操作規則和程序;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經濟利益誘惑沖動大,企業在公共安全方面的社會道德和社會貢獻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等。

          目前公共安全領域存在的地區差距明顯,社會保障體系薄弱等問題,也是我國應對公共安全事件的薄弱環節。

          其一,地區差距明顯。沿海地區和大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較強,農村和落后地區的安全保障和防災減災能力則相當滯后。例如,數據顯示,中國近70%的火災和60%的火災死亡人員發生在農村?墒乾F在農村對火災幾乎處于不設防狀態。村里沒有專業消防力量,著了火只能叫消防隊從縣城趕來。由于路遠,往往是消防隊尚未趕到,損失已經形成。此外,對于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以及公共衛生,農村也幾乎處于不設防狀態。

          其二,社會保障體系薄弱,全民保險體系有待建立。目前,以政府為主的應急管理體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光靠政府的行政管理和財政負擔是有限的,建立國民從出生到死亡的各種醫療保險、傷害保險、工傷保險、災害保險、旅游保險、財產保險等各種保險制度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