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公共安全意識淡薄
凡十年以來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整個國家都沉浸在這種和諧安定的快樂之中!局腥A期刊社致力于打造最好的職稱論文發表、代寫論文、論文代寫網絡秘書平臺,為您的事業順風保駕護航!】因此,長期以來政府習慣于常態管理,各級政府及政府官員,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適應常態下的管理,對公共安全管理知之甚少。不少地方政府和政府官員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公共安全管理”為何物,不知道公共安全管理是現代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和要求,是現代政府治理的重要標準。雖然有些地區政府和政府官員的公共安全意識較強,但是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觀念落后,停留在重應急、輕預防的傳統階段?梢,我國公共安全危機頻發且往往造成重大損失的主要因為是政府及政府官員的公共安全意識淡薄、觀念落后,從而導致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不力。
(二)公眾公共安全意識不足
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養成了中國人以不變應萬變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會,【中華期刊社致力于打造最好的職稱論文發表、代寫論文、論文代寫網絡秘書平臺,為您的事業順風保駕護航!】危機意識十分淡漠。由此往來,我國社會公眾習于常態生活,不敢直接面對現實生活中各種潛在的和顯現的公共安全隱患和公共安全危機事件 。這使得公共安全管理成為政府單方面的政治行為,只有全民行動才能做好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失去了社會公眾的支持,從而公共安全管理效率下降,公共安全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反到危機事件頻繁、損失巨大。比如,2004年底,重慶開縣發生井噴事故時,有些群眾不是緊急疏散,而是站在那里看熱鬧,感覺不舒服時,想跑己經跑不動了。2003年的“非典”,事實上最終“非典”在全國范圍內大為傳播,直至在全國范圍內造成巨大恐慌的主要原因就是社會公眾的公共安全意識、危機觀念嚴重不足。
(三)公共安全管理立法可操作性不強
表現在內容上較為原則、抽象,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辦法相配合,尤其是緊急行政程序法律規范嚴重不足。目前,我國還沒出臺統一的《公共安全管理法》。因此,中央一級以應急性行政立法為主的做法雖然保證了突發事件由行政機關應急處理的特點,但由于缺少上位基本法的控制,難免出現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 。
(四)公共安全管理信息缺乏透明度
鑒于歷史的原因、官僚作風以及信息公開制度的缺失,政府的信息不公開成為了一個最為學界以及公眾垢病的問題。在公共安全危機事件爆發后,各級政府或媒體往往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有意無意地采用“捂蓋子”、掩蓋真相等愚民手段,其結果,在全社會范圍內造成謠言四起、眾人心理恐慌的局面,從而給危機擴大化提供了一個溫床,使得人民利益的損失人為地擴大化了,政府的公共安全危機處理也陷人更為困難的不利局面。
早在非典初期,有些地方政府認為把信息公開會引起群眾的恐慌,采取瞞報、漏報非典病例的情況在不同城市不同程度的發生。而事實卻證明,不確定的危機比已經確定的危機更容易引起群眾的恐慌,在人們不能得到準確信息的同時,各種猜測、流言開始全國散播,【中華期刊社致力于打造最好的職稱論文發表、代寫論文、論文代寫網絡秘書平臺,為您的事業順風保駕護航!】不僅引起人們心理上的恐慌,而且導致了事實上的混亂。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政府不可能完全封鎖公共安全信息。政府要樹立自己的權威,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就必須在公共安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對外公布一致的、可靠的公共安全信息,建立統一的、權威的信息平臺對社會公眾進行有效的輿論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