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記載,兩千年以來,我國只發生過10次地震海嘯,平均200年左右才出現一次。這表明我國沿海發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我國海區處于寬廣大陸架上,水深較淺大都在200米以內,不利于地震海嘯的形成與傳播。
太平洋地震帶上發生的地震海嘯對我國沿海影響又如何呢?在我國遼闊的近海海域內,分布著大小數千個島嶼礁灘。這些島嶼構成了一個環繞大陸的弧形圈,形成一道海上屏障;在我國近海外側又有日本九州、琉球群島,以及菲律賓諸島拱衛,又構成另一道天然的防波堤,抵御著外海海嘯波的猛烈沖擊。在我國近海外側又有日本九洲、琉球群島,以及菲律賓諸島拱衛,又構成另一道天然的防波堤,抵御著外海海嘯波的猛烈沖擊。加之寬廣大陸架淺海底摩擦阻力的作用,當海嘯波從深海傳播到我國海區時,其能量已迅速衰減,已構不成威脅。智利大海嘯發生時,海嘯波傳至上海時,在吳淞口驗潮站只記錄到15~20厘米的海嘯波高;傳至廣州時,閘坡海洋站僅測出這次地震海嘯波的微弱痕跡。由此可以說明,不僅我國沿海地區不易發生地震海嘯,就是遠海發生的地震海嘯也不會對我國沿海構成威脅。當然,加強地震海嘯發生機制的研究,準確預測和預報地震海嘯仍然是必要的,對防范突發性地震海嘯還是有意義的。
我國近海海域雖不具備地震海嘯的海洋條件。但若發生7.5級以上強震,臺灣及其附近有可能造成一定災害?梢姷卣鸷[仍是我國不容忽視的海洋災害,尤其是閩臺地區,本地地震海嘯災害的潛在危險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