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蛋里面有細菌存在。其實啊,蛋中不僅有細菌,而且數量還不少。那么,細菌是怎樣進入蛋里的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禽類的解剖特點說起。
禽類的產道末端和排泄腔是連在一起的。蛋從產道中產出的過程中,在經過泄殖腔時,蛋殼的表面很容易被排泄腔的細菌所污染。而蛋殼的表面又有許多小孔(9000—12000個小孔),這些細菌可以通過小孔進入蛋內。此外,感染了細菌的精液可以使受精蛋帶有很多的細菌。所以蛋類通常是帶菌的。
蛋的結構分為蛋殼、蛋清和蛋黃三部分。細菌主要存在于哪個部分呢?細菌主要存在于蛋黃部分,而蛋清部分的細菌數量很少,僅僅只有2%。其原因是,蛋清中含有一種叫溶菌酶的物質,這種物質具有殺菌作用。蛋中存在的細菌不僅量大,而且種類也多,有人在蛋黃中檢測到許多種細菌,如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以及鏈球菌等,這些細菌都能引起食物中毒。
因此,人們在吃蛋類食品時,無論采用何種烹飪方法,都要求必須達到徹底殺滅細菌的目的。所以在煮食整蛋時,在水沸后再煮8—10分鐘,方可殺滅蛋內全部細菌;在普通煎、炒時,蛋白質雖已凝固(蛋白質在70℃即凝固),但不能保證蛋黃中的細菌完全被殺滅,因而加熱時間不能太短,否則吃了這種蛋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
值得提醒的是,喜歡吃稀蛋黃的人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