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6-30 14:27
作者:[db:作者] 點擊
次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世界糧食日是怎么來的呢?
世界糧食日是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于1979年11月,在第20屆大會上決定的,并將1981年10月16日確定為“首屆世界糧食日”。以后每年的這一天都作為“世界糧食日”并舉行相關活動,以喚起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成立于1945年10月16日,1946年12月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到1997年,有成員174個國家和地區。其宗旨是:“改進糧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效率”,“改善農村人口狀況”,“幫助發展世界經濟和人民免于饑餓”。大會為最高權利機構,每兩年開一次會。該組織的出版物為《農業經濟與統計月報》。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餓?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自創立以來,不定期地進行了5次“世界糧食調查”。從這些調查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饑餓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在不斷擴大。
第一次世界糧食調查是在1946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5~1939年的70個國家(占世界總人口的90%)為對象,按“每天平均攝取熱量低于2250卡界定營養不良,得出的結論是:世界人口的大約半數處于營養不良狀態。
第二次世界糧食調查是在195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1946~1948年的70個國家為對象,所得出的結論是:總的營養水平比戰前降低,除北美、歐洲、大洋洲外的所有地區均未達到基準水平。
第三次世界糧食調查是在1963年,以1957~1959年的80個國家為對象,得出的結論是:發展中國家60%的人口處于營養不良狀態。
第四次世界糧食調查是在1977年,統計分析了1972~1974年的數據,調查范圍擴大到162個國家。結論是全世界有4.55億人處于營養不良狀態,發展中國家人口的1/4都屬于這個范圍,尤其是兒童和婦女的營養不良更加嚴重。
第五次世界糧食調查是在1986年,調查的結果是:112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億人口處于營養不良狀態。
所以從1981年首屆糧食日開始,每次糧食日活動都題出了一個主題,以期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
* 1981年糧食第一 * 1982年 糧食第一
* 1983年糧食安全 * 1984年 婦女參與農業
* 1985年鄉村貧困 * 1986年 漁民和漁業社區
* 1987年小農 * 1988年 鄉村青年
* 1989年糧食與環境 * 1990年 為未來備糧
* 1991年生命之樹 * 1992年 糧食與營養
* 1993年收獲自然多樣性 * 1994年 生命之水
* 1995年人皆有食 * 1996年 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
* 1997年投資糧食安全 * 1998年 婦女養供世界
* 1999年青年消除饑餓 * 2000年 沒有饑餓的千年
* 2001年消除饑餓,減少貧困 * 2002年 水:糧食安全之源
* 2004年生物多樣性促進糧食安全
* 2005年 農業與跨文化對話
* 2006年投資農業促進糧食安全以惠及全世界
* 2007年 食物權
* 2008年世界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戰
* 2009年 應對危機實現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