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就是安全價值觀、信念、道德理想、最高目標、傳統、風氣、行為準則的復合體。它既是一種管理藝術,也是一種管理科學。
安全文化誕生于西方。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安全文化開始重視傳播。但是,由于經濟關系市場化、宏觀調控簡潔化,企業行為自由化,再加上利益分配的局限性和調節上的盲目性,一些決策者為了自身的利益,在生產經營和市場運作中背離客觀規律,不尊重科學,并設備、拼體力,超常規,靠僥幸地去片面追求生產目標而忽視安全的行為普遍存在,使得“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被放棄,其結果自然事故頻發。著名安全專家羅云教授撰文指出:我國每年發生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接近1000億元,加上間接損失達2000億元。全國工礦企業共發生事故(當年)9650起,死亡11萬人,每天300人,每年的經濟損失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因此,用科學理念創建安全文化不僅體現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時也是促進小康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尊重科學是創建安全文化的核心內容。每一起事故案例無不是違背科學規律的結果。在工業界,“杜邦”與安全已是同義詞,各大公司衡量安全技術標準時,多以杜邦為參照物。200多年的發展史鑄就了杜邦“從科學出發,一切事故均可避免”的安全文化。正是在這種文化理念的氛圍中,杜邦創造了安全記錄優于其它工業平均10倍,員工上班時比下班后還要安全10倍的奇跡。企業在決策、指揮、管理、運作等各個環節上都能體現科學精神的科學態度,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一切事故為零的目標不難實現。
以人為本是創建安全文化的全部內涵。安全文化建設是人的建設,在這一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以人為核心,樹立人本觀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人掌握著科學技術和生產資料。因此,管理必須重視人的因素,必須強化群體的安全意識,必須提高全社會安全文化水平。另外,行為科學的理論認為,影響行為的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數理統計資料表明,在現代化的大企業中,文化素質低的群體事故就容易多發。因此,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安全文化素質,是提高操作者的安全理念,控制其不安全行為的有效舉措。
依法辦事是創建安全文化的制度保證。《安全生產法》的頒發實施為我們安全生產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在全社會營造了“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安全氛圍。規章制度是企業內部法定的行為規范,具有外加的強制性和獎優罰劣的職能,這對于形成安全文化的濃厚氛圍有著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市煤氣公司不斷完善安全制度,建立起了廣泛的安全理念與取向,使各類事故得到較好控制,極富實效地提升了企業的安全工作水平,安全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同行業的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