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線學習“常態化”,父母做好3件事,孩子才能更高效!
買一送一
兒童傘
閱讀季
恐龍盲盒
孩子是這個數字時代的原著民,在線學習日益成為了孩子日常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革。
他們的學習有什么新特點?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和監管呢?
01
數字時代的原住民來啦
在正式閱讀開始前,先請您回答2個問題:
當您想給電視換臺的時候,第一個動作是什么呢?
如果用一個手勢表示“手機”,您會用怎樣的方式呢?
面對這個問題,孩子們對換臺的回答是直接走到電視機前進行劃屏;表示手機則是左手攤開,用右手的食指在左手掌心上方左右移動。
這樣的回答表明了 這一代的孩子是土生土長的數字時代的原住民這個事實!
因為長期接觸電子產品,他們的認知加工與學習方式也被打上了數字烙。
當代兒童比以往時代的同齡人更擅長屏幕閱讀;
更強調數據的更新速度;
更適應多重任務操作的情境;
更喜歡獲得即時的反饋,圖像與操作技能的發展更為優先;
更善于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并與人交流……
他們在 信息處理、學習方式和思維模式等方面都具有較大的不同。
父母如果單憑過去的傳統經驗,似乎難以應對 互聯網+時代孩子如何學習的教育難題。
倘若要破解該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孩子們的學習方式是怎樣的。
02
在線學習,可取可行嗎?
孩子對數字產品的使用有著比成人更強的適應性,但這并不代表年幼的孩子更適合于線上學習。
孩子的學習需要在“做中學”,特別是 通過游戲的方式獲得直接經驗。
因而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線上學習可以作為線下學習的有益補充,但不能作為孩子學習的主要方式,更不能取代線下學習而成為孩子學習的唯一方式。
線上學習的獨特優勢
● 只要具備基本的軟硬件條件,就能夠 跨越時空的界限進行學習,獲取到優質而豐富的教育資源;
● 能在一定程度上 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有助于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
● 呈現的內容通常都是多信息通道輸入的、具體形象性的信息,有助于兒童理解與獲取知識。
在線學習的缺點
● 長期靜坐注視電子屏幕,并可能會 影響孩子的生理與視力發展;
● 網絡資源良莠不齊,少兒不宜的內容屢見不鮮,不良信息可能會給孩子造成 精神污染;
● 在線學習對于注意力和自制力發展尚不完善的幼兒來說具有極大的挑戰;
● 舞蹈游泳等實踐技能難以通過線上的方式習得;
● 線上教育對電子設備的軟硬件配置以及媒介使用者的技術門檻仍有要求。
線上學習固然存在上述缺陷,然而鑒于其獨特的優勢,在特殊時期已然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學習形式。
那么我們該如何做以使孩子在線上學習時獲益呢?
03
做合格的在線學習陪伴人
在陪伴孩子線上學習的時候,我們還需要針對電子產品的特性,有的放矢地實施教育:
遵循“3 個 20 法則”
線上學習比線下學習對兒童的用眼衛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我們可以借鑒 “3個20法則”來幫助孩子保護視力,即 每注視電子設備20分鐘,就應把眼睛離開屏幕, 遠眺20英尺(約6米)以外的物體至少20秒以上。
另外,要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
非學習目的的電子產品使用 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30-40分鐘后,應 休息遠眺放松10分鐘,年齡越小,連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應越短。
開啟“兒童保護模式”
為了避免網絡不良信息對孩子造成惡劣影響,爸爸媽媽可以在下載軟件時關注一下移動終端下載平臺上有關軟件適用人群的說明。
安裝之后提前測試一下軟件內容,及時開啟軟件的 “兒童青少年模式”,取消不良廣告彈窗、插件自動下載、產品便捷支付等功能。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由于線下學習的時間與場所相對固定,所以與之相比,線上學習的效果更容易受到孩子所處環境的影響。
因此,爸爸媽媽可以依據“變動最小化原則”,為孩子打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從而幫助孩子心無旁騖地學習。
做優秀的“電子合伙人”父母的躬身示范對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爸爸媽媽如果能夠 科學合理地使用電子設備,并給予孩子高質量的溫情陪伴,那么孩子們通過觀察學習,也會逐漸成長為未來社會優秀的 “數字公民”。
另外,為了不讓孩子成為自然缺失的 “電子兒童”,我們還應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孩子 多接觸大自然、多與他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在居家學習時期可以通過打電話或視頻通話等形式多跟伙伴和老師進行人際互動。
本文知識內容刊于《父母必讀》2021年第4期
專家支持 劉肖岑 編輯 《父母必讀》編輯部
組稿排版 宋宇 視覺設計 宮穎
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歡迎點擊下方封面圖一鍵下單。
右邊給我 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