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父母對孩子有多憤怒,就是對自己“不好”有多逃避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有多重要?可以說,原生家庭會讓一個人的某些記憶深深刻在骨子里,即使外在的環境改變了他們一些看法,但他內心里受到的傷害以及所缺乏的安全感還有父母的責罵,都會讓他對這個世界產生一種不一樣的看法,因此,如果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往往在之后的生活中也很難會獲得幸福。
很多人都曾經說過,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一定不會選擇這樣的家庭,等我為人父母之后,我也會傾盡所有,去好好對待自己的孩子。但是當自己真正成為別人的父母時,卻發現,自己仿佛是父母的一個分身,舉手投足之間都是父母的影子,孩子也變成了自己的這般模樣。
當自己累了,困了之后,回到家之后不是溫馨的飯菜,也不是干凈的房屋,而是孩子滿房間的玩具,邋里邋遢的衣服,以及孩子的吵鬧聲時,在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都會變得非常的氣憤,直接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01、父母的隨意發脾氣,對孩子的危害會有這么多,你還在執迷不悟嗎?
有很多的父母對于孩子總是喜歡隨便的發脾氣,他們認為當孩子做錯事時,自己是有權去教育他的,但是卻沒有發現,孩子有時候其實做的并不差勁,但由于父母的心情不好,也往往會大發雷霆。
反之即使孩子有時候做錯了事情,但當時父母心情比較不錯,也會寬容大量的原諒孩子,因此很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看父母的臉色了。
1、事事小心
在生活中經常會看見有的小孩子非常害怕父母的一方,每當孩子害怕的那個人回來之后,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會變的非常的小心,也不敢大聲的說話,即使有什么要求也不敢真正提出來。 每當看見兇巴巴的眼神,孩子自己立馬就亂了手腳,不知道該干嘛。這樣子會讓孩子缺乏做自己的一個本性,他們變得越來越膽小,在家里邊的時候會去看家人的臉色,在學校的時候學會了看老師的臉色,即使是在工作的時候,也會去看工作人的臉色。從而他們失去了自我,所以,很多時候他們的思維也受到限制,并不可能去大膽創新,一輩子都活得非常的平庸,甚至還會活的非常卑微。
2、親子關系急劇惡劣
很多人都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生命一部分,但是孩子卻并不是這樣想的,尤其是平時深受打壓的孩子,他們往往非常的叛逆,即使在很小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與父母想法不合或離家出走或同一屋檐下不說話等,這都是因為父母的一些錯誤方式所導致的。
很多父母總是喜歡在自己情緒不佳時,把孩子當成一個出氣的對象。孩子身心俱疲,但是由于他們的年紀比較小,反抗也根本達不到什么好的效果,所以當他們稍微長大一點,能夠有自己的獨立條件之后,他們就會和父母鬧僵,這時父母即使想要后悔,想去補救,也往往都來不及了。
02、想要孩子真正變成自己希望的那樣,父母應該這樣做
許多時候,父母也是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優秀的人的,但是由于父母的一些方式不恰當,孩子的一些所作所為也往往會偏離父母所期望的軌道,這時候很多父母會垂頭喪氣,甚至會恨鐵不成鋼,因此在行動上也變得越來越粗暴。
1、去領悟孩子每一句話中真正的內涵
小孩子往往是很喜歡說話的,常常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但很多父母對于孩子的這種方式都非常反感,所以有的父母在孩子想要張口說話時,直接就對孩子說閉嘴。也有的父母只是會敷衍孩子幾句,孩子即使還在說話,但父母只是表面上在聽孩子說話,思維卻已經不知道飄到哪里去,這樣對于孩子也是非常不利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講到,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直接去教育,而是去傾聽他的想法之后,再給予他合適的教育方法。
2、給他最大的耐心
小孩子的心智都比較幼稚,很多事情可能父母覺得這樣做是錯誤的,但對于孩子來講,這就是正確的做法。有很多的孩子對于一些活物都非常感興趣,比如魚、貓、狗等,有的小孩只看見這些可愛的小活物就走不動路,總是想要買一只回去撫養它,但父母每天忙于工作,照顧孩子都來不及,哪有那么多的時間來照顧這些小寶貝們,因此很多的父母就會對孩子大發雷霆。
這種方式是非常錯誤的,父母應該先去肯定孩子的想法,告訴他們:如果自己家里邊有條件,一定會幫助他們養這些小動物。然后再告訴他:家里邊條件確實比較困難,父母時間比較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養,這樣孩子也是能夠理解的。如果父母只是向孩子發脾氣,孩子會覺得父母蠻不講理,不懂得理解自己。
3、去接受孩子的獨一無二
叔本華曾經講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
但是很多人卻想把自己家的孩子復制粘貼成別人家孩子那么優秀的模樣,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在獨一無二的同時也會有一些缺陷,有一些不完美,這些是父母在生下孩子之后就應該接受的,就仿佛自己的家庭條件永遠比不上世界首富一樣,孩子當然也不可能成為各方面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所以父母要去盡量的培養孩子變得優秀,但是對于孩子的不成功也要懂得去接納。 原生家庭對下一代的影響真的是非常大的,當自己受到的原生家庭教育不好之后,總是想把下一代變得更加完美,但一不小心卻重蹈覆轍,這是因為自身還是沒有深刻的貫徹到教育的理念。希望每一個父母都給孩子最科學、最佳的教育方式,不要以自己的情緒情緒來左右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