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聲吼叫就能教育好孩子?教育專家告訴父母的正確方法,趕緊學習
太太和女兒說話的時候雙方都是屬于比較沖的那類,我為這事經常說太太:要注意和孩子說話的語氣。這不,因為周日參加學校組織的戶外活動的事,太太一大早就和女兒吼上了:
“雨,動作快點!快遲到了。”
“等一下,催什么催?”
“你趕緊去洗漱!否則的話我就不去了”
“你威脅誰呀?我還不想去呢!”
……
的確,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因為沒有耐心,不注意交流溝通的方法,搞得關系很僵。比如我們家隔壁鄰居小王大聲吼叫他兒子時說的話,簡直都聽不下去了:
“給我滾!就當我沒生你這樣的兒子!”
“養你這樣的兒子,算我倒了八輩子的霉!”
“成績那么差,還整天看電視、玩手機,也不好好溫習功課,你簡直是一無是處!”
“你以為你是誰?你可以我養大的!有本事別讓老子養著你呀!”
……
其實,很多父母都不太注意和孩子說話時的語氣,也沒有學會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用了孩子不喜歡的聲調,或者說了一些違反本意的話,結果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還自以為是,更造成父母與孩子關系日趨緊張,這是家庭教育經常出現的誤區。
事實上,有的父母在急眼動怒的時候,往往口無遮攔,有多難聽就說多難聽,好像是說得越難聽,越能提醒孩子注意似的(比如鄰居小王)。哪曾想到,許多話說出來會有嚴重后果,有些甚至是絕不能說出口的。
父母說話的語氣,完全可以不必用大聲吼叫的方式。說話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有些話說出來讓孩子備受鼓舞,而有些話說出來卻愈加讓孩子抵觸,時間長了,不管對錯一概聽不進去。比如這兩個小學生的媽媽,當她們發現孩子的作業不認真時,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效果卻大相徑庭。
A媽媽看到孩子作業寫得潦草,氣得她把孩子的作業本都撕掉了:“你咋不長記性,作業寫得這么亂,重寫!”。孩子看到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被媽媽撕掉,也很生氣:“我就不好好寫了,愛咋嘀咋嘀。”心里憋著氣重寫,但寫得還不如上次。A媽媽看后大怒:“我的話你怎么就是不聽。”又想再次把作業撕掉,可是一看已經晚上10點多了,重寫也來不及了,只好不了了之。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是不會有效果的。
B媽媽也看到孩子作業寫得糟糕,雖然生氣,但她克制住了不滿的情緒。她知道,是孩子寫作業的態度不認真。于是就溫和地對孩子說:“你的作業寫得很潦草,老師會認不出來的,你最好重寫。我知道你不大情愿,但我還是堅持要求你重寫,因為媽媽相信你能寫好,媽媽絕對相信你!”孩子一聽媽媽的話,再看自己寫的作業,的確很潦草,就說:“媽媽,我再寫一遍,這次我一定認真寫。”寫完后,媽媽再次檢查作業之后高興地說:“這次寫得真工整,一定會受到老師表揚。”后來,這個孩子作業一直寫得很好,媽媽經常表揚他,他學習勁頭更足了。這種教育方法,效果當然很好。
同樣是要求重寫作業,A媽媽采用了訓斥、強制的辦法,給孩子很大壓力;而B媽媽給孩子信任、鼓勵,給孩子內驅的動力,結果完全不同。所以說,和孩子說話是需要語言藝術的。如果父母不注意,只圖自己嘴巴痛快,也不管效果,更不管孩子接不接受,反正自己是出了氣了。但長此下去,會給孩子造成逆反心理,不管父母說的話是對是錯,他們一概排斥抵觸,關系只會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叛逆。
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孩子也是一樣。作為父母,要想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使教育達到效果和目的,必須學會與孩子說話,注意和孩子說話的口氣。教育專家建議,父母與孩子交流時要注意自己的口氣,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父母要平等對待孩子
要從平等的地位出發,拋棄封建思想的余毒,不去擺家長權威的架子,平等對待孩子。在心情好時要這樣,在心情不好時或被頂撞時更要注意態度,遇事冷處理或先回避,待心情平靜后再找孩子談。
父母要以孩子為中心
父母與孩子談話時,要以孩子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談,當然,有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更好,雙方以這類話題交談更容易溝通,也便于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
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
有些問題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這時父母要有耐心幫助孩子慢慢認識。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急不得也快不得,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多思考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總之,父母應采取平等的態度,尊重孩子的人格。當不贊成孩子某件事時,應解釋原因,說明道理,并使孩子理解。當孩子做錯事時,應分析原因,指出危害,使孩子心服口服。父母要掌握交談的藝術,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方式方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