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月也是雷暴發生頻率最高、雷擊事故最多的時候。氣象專家提醒大家,外出旅游遇雷雨時需要加強防雷擊意識,切勿把大樹當雨傘。因為在眾多的雷擊傷人毀物事故中,大樹招雷擊最為常見。
據《中國氣象報》最近提供的信息顯示,今年自入夏以來,海南、貴州、浙江、山西、陜西、河北、遼寧等省均已發生因大樹遭雷擊致人傷亡事件,其中發生在浙江臨海市杜橋鎮的最為慘痛:6月26日下午2時許,躲在該鎮一處宅基地上的5棵大樹下正在避雨的29位村民,突聞一聲巨響,全部被擊倒在地,其中17人死亡,多人被嚴重擊傷,附近民宅的家用電器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在此之前還曾有媒體報道過貴州省織金縣貓場鎮的兩位村民在大樹下避雨遭雷擊而發生1死1重傷的悲劇。本市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類似雷擊事件。
也許有人不禁要問,為什么大樹容易招雷呢?眾所周知,夏季電閃雷鳴是一種十分常見
的天氣現象,氣象學上把它稱為“雷暴”。雷暴是發生在積雨云(一種空氣對流很旺盛,云底高度很低、云層很厚、顏色發暗的云)底部和頂部兩種不同性質電荷之間或帶電云體底部與感應起電的地面凸起建筑物或高大樹木之間的放電現象。雷暴之所以青睞空曠地區高大的樹木,這是由于雷雨天氣中,空兀的大樹實際上在扮演著避雷針的角色。因為樹木被大雨淋濕后,如同披上了一件“水衣”,從而成為電的良導體。此時的高樹與帶電云底之間的距離與周圍相比又是最短、電場強度最強,當然也就最容易引雷入地了。大量的電荷流經樹干進入大地以后就會在大樹周圍形成電學上稱之為“跨步電壓”的電磁場。當跨步電壓超過人體承受力極限時就會對人構成生命危險,致人死亡。
氣象專家建議:在郊外如遇雷雨,應盡量選擇低矮、干燥并且遠離高壓電線的地方避雨,而千萬不要在高樹下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