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唐校長一番話刷屏,說出了我們孩子的最大隱憂,父母一定要看!
買一送一
兒童傘
閱讀季
恐龍盲盒
前段時間,來自江蘇某高中的唐校長,一番講話刷了屏。
他說:
去年開學,高一新生報道,男生平均身高1.80米,女生平均身高1.66米,孩子們發育很好,長勢喜人。
但是,學校測了一下引體向上,平均每個男生只能做3個(7個及格),有132個男生,一個也拉不上去。
高一893個學生中,有774個戴眼鏡。這還算好的,比去年下降了4個百分點,去年還要更多。
唐校長所言不虛。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的個頭越長越高,可體質卻越來越差。
《中國兒童肥胖報告》(2017)指出:到2030年,我國 0~7歲兒童肥胖率將達到6.0%,肥胖兒童數量將增至 664萬人。
兒童肥胖可直接或間接增加成年后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是健康的重大威脅之一。
而預防及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動”起來!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不愛運動,這其中原因很多。 除了課業負擔重外,還有兩個主要因素:
01
沒有找到感興趣的運動
孩子的個性千差萬別,愛好也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更容易對籃球、足球、排球等需要團隊合作、競爭激烈、容易受到外界關注的運動產生興趣;
有的孩子可能對騎車、游泳、攀巖、滑冰等可以獨立完成、競爭不那么激烈的運動感興趣。
孩子不愛運動的原因可能是沒有找到感興趣的運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廣泛接觸各種運動從而找到自己喜歡的形式,是培養孩子運動習慣的第一步。
02
家庭成員缺乏運動習慣
孩子天性活潑好動,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孩子卻越來越“懶”,一個重要原因是 家庭成員不好動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隨著人們對網絡依賴的不斷加深,成人自己每天把大量的休閑時間用在了電子設備上,孩子當然也是“有樣學樣”。
如果父母主動放下手機,帶孩子外出一起運動,孩子也會減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
研究表明,父母每周至少鍛煉3個小時,孩子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可能性比父母很少進行體育鍛煉的情況會高出4.2倍。
所以,為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我們還是要想方法,盡量帶孩子“動”起來!
01
發展興趣愛好,讓孩子喜歡運動
只有讓孩子體會到運動的樂趣,孩子才可能愛上運動。
因此,建議父母利用周末或假期的機會,多帶孩子一起觀看、參與體育賽事,分享運動趣聞;
討論孩子喜歡的運動明星,讓體育運動的樂趣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
另外,興趣建立是在積極的自我體驗基礎上的。
因此父母應 從簡單的運動入手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如選擇趣味性強、難度和技巧較低的親子類活動,逐步培養孩子的運動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學齡前及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體育鍛煉的強度不宜過大,每次的時間不宜過長。
運動形式要豐富,比如可以 把跑、跳、身體律動與游戲等結合起來。
現在是春季,父母也要考慮進行什么樣的春季運動更適合孩子,而且要循序漸進,還要注意運動后的保暖等。
02
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習慣運動
父母帶頭運動,經常和孩子進行一些有比賽性質的親子運動,能夠提高孩子運動的積極性;
也可以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孩子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好習慣的養成可以分3個方面:
1.形成運動規律
不管是在平時還是假期,父母與孩子要盡量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
除了吃飯、睡覺、起床等時間有規律外,最好要把運動形成規律—— 在同一時間段進行運動,這樣才能讓習慣成自然。
2.運動要有計劃性
父母要和孩子提前制訂好每周、每月、每年的家庭運動計劃,并且嚴格執行,相互監督,定期進行回顧總結。
3.父母要將運動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可以帶孩子多參與家務勞動、動手整理房間和玩具;
陪伴孩子利用小區空地或健身器材鍛煉身體;
出門多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
03
培養運動能力,讓孩子擅長運動
孩子在參與擅長的運動時,更容易產生快樂的體驗。
因此,在培養孩子運動習慣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最基礎的運動能力,如 靈敏性、平衡性、協調性和穩定性,以及速度、移動、操控等運動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肌肉控制也會越來越好、運動技能越來越趨向于精巧熟練。
這時應該根據孩子的身體發育和認知發展水平,選擇適合的運動、培養相應的運動能力,增強孩子對運動的掌控感。
比如, 讓孩子參加有組織的、規范的體育訓練,采用科學的方法提升孩子的運動能力。
這不僅有助于孩子在運動中建立自信,而且還能讓孩子充分享受運動帶來的成就感。
正如唐校長所說: 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
而人生是一場長跑,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比什么都重要。
從小養成運動習慣,將受益終生。
本文知識內容刊于《父母必讀》2021年第4期
專家支持 王乃弋、王曉 編輯 張海燕
組稿排版 宋宇 視覺設計 宮穎
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歡迎點擊下方封面圖一鍵下單。
右邊給我 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