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安全文稿 >

        中國地震預測

            中國有組織的地震預報探索是從1996年邢臺7.2級地震后開始的,地震監測預報也從邢臺地震現場逐步發展到全國。至70年代,已成為世界上唯一由國家組織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地震監測預報實踐的國家。與此同時,我國地震觀測技術系統發展迅速,到90年代初,中國大陸已建成規模宏大的地震觀測系統,為中國地震預測預報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自70年代以來,中國地震局每年年初召開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進行年度中期預報,并在此基礎上各省地震局(包括有關研究所)召開半年、月、周會商會,進行地震短臨跟蹤和預報。
            1966~1976年是本世紀以來中國大陸第四個地震活躍期,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14次。1975年我國成功預報了遼寧海城7.3級地震,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審,使中國作為唯一對7級地震作出過成功短臨預報的國家而載入史冊。1976年還不同程度地預報了1976年松潘7.2級和龍陵7.4級地震。但是,漏報了1976年唐山7.8級地震。說明中國地震預報水平并沒有突破性進展,在世界范圍內地震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掌握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80年代以來中國地震學者系統地研究了中強以上地震(特別是強震)震例,總結了經驗、教訓,對觀測到的地震前兆和使用的預報方法進行了系統的清理,研究了地震預報的判據、指標及實用化方法,并對大陸地震孕育理論和前兆機理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
            我國地震預報經過“七五”、“八五”攻關,進行了一系列地震預報實用化研究,逐步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預報思路和工作程序,形成“長、中、短、臨和震后諸階段的漸進式預報科學思路,并把區域應力“場”的動態監視與震“源”過程追蹤相結合,以“場”求“源”,加強短臨跟蹤預報。已初步建立了一些較為實用有效的預報判據、指標和方法,乃至時、空、強都較明確的綜合預報方案和軟、硬件相結合的分析預報系統。近年來,特別是“九五”強地震預測預報技術攻關研究,開展了中短期前兆識別準則評價、物理機制和預測模型等方面的研究,中短期預報向定量化、指標化推進。對孕震過程和前兆機理以及前兆異常時空特征的復雜性有了新的認識。
            1、近年中國地震預測預報的主要進展
            近年來中國地震預報,特別是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確定、年度中期預報、短臨預報至震后趨勢判定都有較大進展,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1地震重點監測防御區的確定
            中國地震局在1996年1月根據震情、災情和社會發展規劃,綜合確定了未來10年我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 1996~1999年我國發生的有重大影響的6級以上強震,例如1996年2月3日麗江7.0級、3月19日阿圖什6.9級、5月3日包頭6.4級、11月9日南黃海6.1級地震,1997年上半年伽師6級強震群,1998年1月10日張北6.2級地震以及11月19日寧蒗6.2級地震均發生在已確定的21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
            1.2年度中期預報
            中國地震局在每年度初召開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預測本年度我國地震趨勢(大形勢)及我國大陸西部6級以上、東部5級以上地震的地震重點危險區。
            (1)對地震大形勢判斷基本正確,包括1988年我國大陸地震活動進入本世紀第五個活躍期。對1994~1997年中國大陸處于7級強震連發的地震高潮階段判斷正確,對每年地震總形勢和可能發生7級地震的地域判斷正確。
            (2)年度中期地震危險區的”,( )預測水平有明顯提高。采用R值評分1995~1999年年度中期預報比1994年前平均水平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近年所發生的一些重要地震,如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連7.3級地震;1996年的2月3日云南麗江7.0級地震;3月19日新疆阿圖什6.9級地震;11月9日長江口6.1級地震;1997年上半年新疆伽師強震群(共有6次6.0~6.6級強震)1998年張北6.2級地震等均發生在歷年年度預測的強震危險區之中。
            年度地震趨勢和重點危險區預測水平的提高,為強震短臨預報和震后趨勢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1.3震后趨勢判定
            對我國近年發生的有重大社會影響的一系列6級以上強震的震后趨勢判斷迅速、準確,取得突出的社會減災實效。
            (1)在1994年9月16日臺灣海峽7.3級、1995年10月24日武定6.5級、1996年5月3日包頭6.4級以及1998年1月10日張北6.2級等有社會影響的6級以上強震發生后,均迅速作出了“其后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的判斷。穩定了汕頭市、昆明市、包頭市以及北京、天津等有震感的大城市社會生活秩序,大大減小了“恐震”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2)準確判定1996年2月3日麗江7.0級和3月19日阿圖什6.9級地震為主震余震型,并對其后發生的多次5~6級余震有較好臨震預報。
            (3)上海地震局等單位,對1996年11月9日南黃海6.1級地震震后趨勢判斷迅速、準確,果斷判定該地震為孤立型地震,不可能再發生更大地震。并立即把該“判斷”通過電臺、電視臺向社會發布,當晚就穩定了上海市民的情緒,各方面生活秩序恢復正常。其科學判據和經驗,可供地震類型判斷及遭受地震襲擊或波及影響的大中城市,開展震后應急工作借鑒。
            1.4 強震短臨預報
            對中強地震發生后后續強震的短臨預報取得明顯進展,曾較成功地預報了1995年7月12日中緬邊境云南孟連7.3級強震、1997年4月新疆伽師4次6級以上強震以及1998年11月19日云南寧蒗6.2級地震。此外還預報了1996年12月21日四川巴塘-白玉5.5級、1999年11月29日遼寧岫巖5.4級等多次5級以上地震。最大限度地減小了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1.5國際合作中開創了成功范例
            90年代以來,我國與世界上許多多震國家開展了大震現場的合作研究,先后派遣專家組赴伊朗、土耳其、印度、美國、哈薩克斯坦等國的大震現場,在大震現場開展地震現場考察、震后趨勢判定和強余震預測。開創了在國外大震現場,開展震后趨勢判定的成功范例。
            2、地震預測預報的科學基礎、觀測基礎和技術思路
            2.1年度中期預報是短臨預報和震后趨勢判定的重要基礎
            在提高中短期預報水平方面,采用了如下措施:
            (1)研究構造塊體強震成組孕育和成組活動的特征及其統計規律,把握我國大陸地震活動的基本形勢和近期活動背景。
            (2)加強年度中期(中短期)預報指標體系的研究。通過對多學科中短期地震前兆異常時空特征及其動態演化綜合研究,建立綜合異常指標體系。
            (3)在地震趨勢判定中,突出對地震最新動態的跟蹤分析,密切注意地震活動大動態、大格局的變化。
            (4)在地震危險區判定中加強對地震活動和前兆異常的核實、分析與研究;對異常群體特征、異常演化及震源孕育發展過程相互聯系的綜合分析,加強對重點危險區的跟蹤監視。
            (5)在規范化、程序化基礎上,應用“八五”攻關新方法、新技術,如響應比、非均勻度(GL值)、專家系統等綜合判定地震趨勢和危險區。
            2.2強震短臨預報與震后趨勢判定的應用研究
            2.2.1地震短臨預報方法及其判據、指標的研究
            (1)地震學方法的地震短臨預報指標和方法研究。地震學短臨預報指標和方法研究,包括前震及前震序列的研究、地震活動圖像演化在短臨跟蹤預報中的應用研究、地震波方法在短臨預報中的應用研究和地震學綜合預報指標體系及其物理機制研究等。
            (2)加強對進入地震發生前短臨階段時多種前兆標志體系的研究。研究了多種物理意義明確、實用性強的短臨預報方法,提出了震后異常與新地震異常的判別方法及其相應的判定指標,對觸發因子與地震發震時間關系的研究有新的進展,深入研究了不同區域構造背景下,短臨前兆動態演化的圖像及物理基礎,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實用、物理意義明確的各學科和綜合地震短臨預報指標體系。
            2.2.2地震序列類型和震后趨勢早期判斷方法研究
            (1)劃分我國大陸地震的序列類型,建立了相應的判別指標。將我國大地震劃分為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孤立型、雙震型、強震群(多震)型等主要類型。并從最大地震在整個序列中所占能量的百分比、最大地震與次大地震的震級差、最大地震與次大地震的時間差、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等多種指標參數的統計分布上,給出判別不同地震類型的識別標志。并提出了多種進行序列類型識別和后續強震預測的方法及其指標。
            (2)對開發利用地震波資料進行震后早期預測做了探索。
            (3)對地震序列的構造力學環境進行了研究。
            (4)研制了地震類型及震后趨勢早期判斷的計算機軟件系統。
            2.2.3短臨跟蹤預報
            “長、中、短、臨”漸近式預報是中國特色的地震預報科學思路的集中體現。短臨跟蹤是漸近式預報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皥龅膭討B監視,源的過程跟蹤”的思想是指明短臨跟蹤預報將注重地震孕育過程向短臨過渡階段各種前兆異常變化特征的研究,以及捕捉震源區臨震階段可能發出的微觀或宏觀前兆信息。
            (1)以時間預報為尺度,以逐步追蹤和逼近為基本線索和主要途徑。
            (2)采取漸進式預報與跨越式預報相結合的方法。
            所謂跨越式預報,即根據各地區地震發生的調制觸發因素作用特點,應用地磁場、天文、潮汐力、氣象因子等參數給出有利發震的時間點或時間段。通過漸進式和跨越式兩種預報方法的有機結合,從時間上,逐步跟蹤和逼近地震的短臨階段。
            2.3地震分析預報系統現代化建設促進地震預測預報水平的提高
            地震分析預報系統綜合工作條件近年來有明顯改善,一方面極大促進了地震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提高地震分析預報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能促進提高日常分析預報水平,加大地震預報工作的社會顯示度。目前,APnet網絡中除已實現震情信息、地震速報目錄、月報目錄、會商意見等多種信息的實時上網外,分析預報中心掌握的全國500多個地震臺站、24個觀測手段自1990年以來的前兆觀測數據上網,初步實現了地震部門前兆數據共享。地震分析預報會商演示系統已在全國22個地震部門建立和在實際日常分析預報會商中應用,促進了地震會商內容的圖形可視化,實現了地震及前兆異常時空變化的綜合分析,并可快速完成會商會實時數據處理和震情信息的快速查詢,以及自動積累日常會商異常發展進展,對提高地震綜合預報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4地震觀測系統的現代化為地震預報科學水平提高和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地震觀測系統包括地震學、地磁、地電、重力、地殼形變、應力-應變、地下水動態、水化學、地熱、電磁波等學科的地震監測臺網。其中包括400多個”,( )測震臺站、20多個遙測臺網、1700多項地震前兆觀測。此外還有流動重力、地磁和形變觀測。這個系統覆蓋面之廣,方法手段之多,建設規模之大,是現今世界少有的。全國36個大震速報全部實現計算機系統通訊,在中國大陸發生5級以上地震后,在30~60分鐘準確測定出地震三要素;20多個區域遙測臺網保證了多數省會、大城市對發生中等地震后15分鐘報出地震三要素。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昆明、蘭州、沈陽等遙測地震臺網能在30分鐘內定出地震的各種參數。一批先進的流動臺網能夠及時趕赴地震現場,把震后的余震序列完整記錄下來。我國大陸建立了規模宏大的地震觀測系統為地震短臨預報及震后趨勢判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3、結束語
            經過長期的地震預報探索和實踐,我國地震科技工作者一方面清醒地認識到地震預報是一個全球性的科學難題。另一方面,在數十年的艱苦探索中已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和豐富的經驗。并且在現有的科技條件下,充分和合理地應用已有的經驗和成果,在某些有利條件下,對某種類型的地震。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預報。這里所說的有利條件,包括對某些特定地區的足夠的臺網監測能力,對其地質構造和地震活動特性研究的深入程度,以及較多的震例資料等。另一方面,地震具有不同的類型,而且不同的地震其震前的前兆異常顯示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前兆多而明顯,甚至有豐富的直接前震,有的則震前前兆顯露程度較低。因此,在目前的科學水平下,除對震后大致趨勢有可能作出較準確的判定外,對有直接前震的后續強震、強震群中的部分地震、強余震以及前兆現象顯示較豐富的強震,有可能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