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養育孩子,每個人情況不同,不可盲從
說到育兒,過來人可能都有一大本經可以念,但是每個人家庭和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應該具體對待,切不可盲從。親戚家喜得白胖的大孫子。給娃娃辦喜宴的時候,一圈人圍住一個小媳婦兒和她懷里尚在襁褓中的新生兒,你一嘴我一嘴地夸孩子,夸這家人好福氣。這時候有個大嗓門的女人問了句:你是喂奶粉還是吃母乳?小媳婦兒輕輕答:奶粉。
那女人一聽就激動了,開始滿腔熱情地強調,母乳有多么多么好,孩子吃了不容易生!你怎么給他喂奶粉,又費錢又不讓人放心,你這么年輕身材也好恢復的……blablabla。
她說得當然正確無比。然而在她用心用力地說了半天,那個小媳婦終于忍不住了,紅著臉說:嬸兒,我知道母乳好,可是我有乙肝。話音一落,整個空氣里都是尷尬。
02
兒子學校邊上,有對烤燒餅的年輕小夫妻。他們常年駐扎在那兒,生意一直很好。去年冬天他們剛生了娃娃。女人消失沒多久,就又抱著娃娃重新出現在攤位前,跟男人一起守生意了。
那會兒正是最冷的時候。男人忙前忙后,女人就趁著閑空兒給孩子喂奶、喂水什么的。大人都覺得冷,所以那嬰兒自然鼻涕不斷,噴嚏連連。
有一回,帶著兒子買燒餅的時候,聽見旁邊一個接孩子的阿姨很熱心地說,你這孩子不能這樣帶呀,都給凍壞了!
女人溫厚地點頭,臉上帶著含蓄的笑。那阿姨覺得無趣,也就訕訕地離開了。
從她凝視孩子的眼神我就能斷定,哪怕有人幫忙帶孩子,她也舍不得把小家伙扔家里。把孩子留在身邊受凍也許是有些辛苦,卻也比被獨自扔家里無風無雨更加溫暖。
那以后每次經過他們的攤位,腳步都不由得放緩,生怕驚擾了人家相依相守的甘甜。
03
我也經歷過旁人熱心的指點跟勸誡。
那會兒是夏天。我用長背巾把女兒掛在身上,帶老大一起去逛超市。在超市里頭遇到一個阿姨,上前跟我打招呼,對小女可愛的睡姿表達贊嘆。
買完菜出了超市,忽然聽見后頭有人喊我。我疑惑地停下腳步,見剛才跟我打招呼的阿姨又追了上來。她說:
剛才呀沒跟你說,你看你這個東西兜著孩子多熱呀,而且會影響骨骼發育的!
我一聽就知道她并不了解背巾到底是什么東西,所以才有“影響骨骼發育”的說法。熱是的確會熱,因為那會兒我腦門上就不停地在炸汗。
然而,她跟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正左手牽著大寶,右手提著一兜子菜。如果有精力有辦法讓小寶更舒服一點兒我也希望那么做。但是在我的情況下,背巾已經是我最理想的選擇。
評判別人總是容易的。我們永遠不能指望別人感受自己的感受,除非,他有一天也體驗到你的處境。
04
我當然知道,但凡是人,都有指點別人的傾向,這是本性。所以我們有句老話叫:“誰人背后不說人,誰人背后無人說”。
我們可能都指點過別人,也被別人指點過。為什么人們對于指點這件事樂此不疲呢?因為能夠從中找到居高臨下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記得剛剛開始學心理學那會兒,我就經常會涌出一種指點他人怎么帶孩子、拯救天下兒童于“水火”的情結。當那孩子是自己身邊人時,這種助人的沖動就會更加強烈。善意本沒錯。但是當善意沒有起到自己想象中的作用,難免生氣,并引發不必要的沖突。
有一回,我見到一個鄰居動不動打孩子就沒忍住去勸解,然而一轉身那媽媽覺得受了委屈,打孩子的時候,下得力氣反倒更大了。那時候起,我才意識到,不顧情境給人提建議,也許太低估了問題本身,又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拿捏不當,反倒可能制造新的傷害。
我還見過一個長輩幾乎是氣急敗壞地指著一個晚輩說,我明明都給了你建議了你為什么不按照我說的做!這就更加違背了善意的初衷,反倒陷入了一種執念:你不接受我的建議,等于否定了我。你否定我我是難以接受的,所以我必須強迫你接受。
育兒多聽聽過來人意見肯定沒錯啊,但同時也保證好自己的獨立性,各位年輕的爸爸媽媽,你說是嗎?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