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亂吃食鹽釀大禍,寶媽手一哆嗦咸了,寶寶恐“有口難言”
寶寶入口的安全一直是頭等大事,輔食的制作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如何給寶寶添加鹽分成了寶媽的疑惑。
食鹽作為一種調味劑,能夠讓平平無奇的食材變得更美味。那么寶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攝入食鹽的呢?
婆媳因吃鹽問題吵翻天,醫生:寶寶鹽分可不是想加就加
鄰居張姐總是悶悶不樂,閑聊過后得知原因。她家的小寶斷奶了,斷奶后每天都會有輔食的搭配,張姐認為孩子還太小,不應該過早地攝入食鹽,而婆婆卻不這么認為。
張姐千叮嚀萬囑咐不要給孩子的輔食里加食鹽,可婆婆還是趁張姐不注意,偷偷地給輔食中加食鹽。婆婆認為加了食鹽,輔食才有味道,寶寶才能吃得多,長得快,身體壯。
張姐告訴婆婆自己就是醫生,怎么可能會害自己的孩子呢?不給孩子吃食鹽是有原因的。可不管張姐怎么說,婆婆依舊是我行我素,說自己都吃這么多年了啥事沒有,吃嘛嘛香,依舊給孩子的輔食里偷偷地加食鹽。
這種情況下張姐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各位網友給張姐出出主意吧!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還有水分、鐵、碘元素等。食鹽作為家庭生活必備的調味品,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一種物質,它可以賦予菜肴咸味,起到一定程度的殺菌效果。但在炒菜時要注意放入食鹽的量和時機,不然就會適得其反。對于嬰兒來說,那就更需要注意了。
過早攝入食鹽的寶寶有危害,別拿老觀點育新娃
老人常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習慣性地教育小輩。可老一輩傳統的觀念已經跟不上新一代娃娃的養育了。老一輩生活溫飽可以得到解決就是萬幸了,有鹽吃還不偷著樂,可如今寶寶輔食里的鹽分可不是隨便加的。
1)讓身體超負荷“工作”
嬰兒過早攝入食鹽不僅不會使力氣增大,反而加大腎臟的超負荷工作負擔,低齡寶寶的身體機能本就尚在發育中,這時候任何超負荷的工作,都可能給健康埋下隱患。
2)讓營養加速度“流失”
過量食鹽攝入寶寶體內,會影響寶寶自身對鋅元素的吸收。
機體內缺鋅會使腦細胞數量減少,胎兒期到三歲是孩子腦部發育的關鍵期。相關研究資料顯示,除遺傳因素外,孩子智力發育不完善,機體內缺鋅是一重要因素。
鋅元素是人身體發育的動力所在,鋅元素是促進骨骼細胞分裂、生長、再生長的必要元素,能夠為身體吸收利用鈣物質打下堅實基礎。缺鋅就會導致鈣流失,導致孩子無法長高,發育不良。
3)讓飲食口味“重口”
早期過量攝入食鹽,味覺受損,口味變重。
嬰兒的味覺很敏感,一丟丟的咸味都會被捕捉到,如果咸度超出了他們的接受范圍,他們也無法表達。只能是慢慢習慣、嘗試接受這種咸度,結果就是味覺受影響,口味越來越重。
從小重鹽重口味的養成,長大后很難糾正改掉。
聰明的媽媽這樣給孩子做輔食
一.
一歲之前的寶寶不吃食鹽
一歲之前的寶寶機體對鹽的需求量極小,依靠母乳和牛奶就可以獲取到身體發育所需的鹽量。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在孩子一周歲之前就給孩子額外增加食鹽量。
二.
一歲之后少量增加食鹽
一周歲之后可以給寶寶的輔食中加入食鹽,但需要嚴苛地注意食鹽的量。寶媽也可以通過蝦皮、肉松等增加輔食的調味效果;也可以利用西紅柿等其他食材來改變輔食的味道。
三.
年齡增長,所需鹽量加大
年齡的增長,孩子機體內需要的鹽量也會不斷增加,寶寶四歲之后,每天兩克食鹽的攝入就可以滿足身體需求了。寶寶的日常生活中,依具體情況適量攝入食鹽就可以了。
寶媽除了知道不給寶寶過早過量攝入食鹽外,還要知道廚房內的任何一種調味品都一定含有少量的食鹽,所以在寶寶早期輔食的制作中不要隨意加任何調味品。
今日討論話題:你家寶寶什么時候開始攝入食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