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父母應該懂的一件事,卻往往是最難承認的事!孩子的路自己走
愛的最終目標,不是成為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要從孩子的生命重心中抽離出來,讓孩子去走自己的路。——《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你一點都不心疼父母的嗎?真是白眼狼!”因為用零花錢買了一套“沒有必要”的塑料玩具,一個五歲的小孩被父母高聲喝罵。憤怒的語氣在夜間顯得格外的刺耳。小孩的家庭并不富裕,望子成龍的父母希望能把所有資源都集中到孩子學習上。因此,即使是幾元一套的塑料玩具,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沒有必要”的東西。喝罵聲非常大,期間夾雜著一些粗俗的用語。然而,被罵的五歲小孩始終沒有哭鬧。他就像海綿吸水一樣,把父母的憤怒全部吸收到自己的心里。也許在多數人的眼里,這樣的孩子是懂事的。然而我卻認為,這樣的孩子是可悲的。五歲的孩子正處于童真的年齡,喜歡玩具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但卻因為父母的想法而被冠上“白眼狼”這樣侮辱的稱號,還要默默接受至親之人的憤怒。自小就在如此壓抑的環境下成長,如果內心的負面情緒不能得到釋放,早晚會造成可怕的后果。
一個人的性格如果長期處于壓抑狀態,那么他的人格必然會是有缺陷的。小穎從小喜歡畫畫,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學習,培訓班的老師認為她非常有天賦并推薦她參加藝考。成為畫家是她的夢想,得到老師的支持后,她迫不及待地回家向父母提出要參加藝考。她的父母二話不說就拒絕了,他們認為藝考是讓不正經的人參加的,小穎就讀重點高中,沒有必要去走這種“旁門外道”,老老實實通過高考上大學,才是正確的出路。小穎不甘心,哭著乞求父母讓她參加藝考。父親就舉例子,說某個親戚家的孩子學了美術,畢業后一事無成,最終只能打理小士多。某個遠方親戚,當了畫家開了畫廊,但是一個買他畫的人也沒有。“我們怎么可能明知有坑,還讓你往里面跳?”父親痛心疾首地說。“他們是他們,我是我。你們怎么能因為別人的失敗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我不會成功?”小穎對父母的說法并不認同,她用盡力氣據理力爭。“你看你爸頭發都白了,你還想我們怎么樣?想逼死你的父母嗎?”母親指著小穎的鼻子高聲責罵起來,言語中充斥了各種不堪的字詞。小穎最終放棄了藝考的打算,成為一名平平無奇的高考生。
小穎的故事也許大家再熟悉不過,為人父母都喜歡用自己認知和想法去影響孩子的選擇。這種做法的出發點其實沒有錯,畢竟孩子人生經歷較淺,對事物的認知不夠全面,很容易走上歪路,影響一生。但許多父母把這種保護措施變成了控制手段,以愛的名義強制讓孩子活成了自己希望的樣子,這很大程度地磨滅了一個孩子的個性,并且讓孩子終生都有一點性格缺陷。我自小家教非常嚴厲,一旦被發現違反了父母的規定,就少不了一頓棍棒伺侯。有一次,有個同學買多了一根冰棍,打算請我吃。那時候年紀小,吃冰棍容易導致蛀牙,所以父母一直限制我接觸雪糕冰棍等食物。然而小孩子面對誘惑總是把持不住,我當時尋思只要在回家前把冰棍吃完,不被父母發現就好。
于是,我就與同學一起吃著冰棍回家。結果在半路上撞見了提早下班回家的父親,我當時手足無措,沒有多想就把冰棍扔在旁邊的草叢里。盡管后來父親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責罵我,反而開導我不應該因為怕責罰而糟蹋同學的好意。但我都沒有聽進心里,反而因為自己扔了冰棍而慶幸。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一但影響成型,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除。即使成人的我早已明白什么是善意的饋贈,但是在面對別人的好意時,我本能反應就是拒絕。這多少對我的社交能力產生了不良影響。
前段時間,一張父親在雨中為兒子打傘,自己卻淋濕半邊身的照片在網上走紅。網友對這位父親進行了多角度的贊揚,其中一位網友的表述最讓我觸動:“這位父親的偉大不是在于為兒子遮風擋雨,而是告訴兒子,即使我能幫你規避風雨,路還是得你自己走。”再怎么疼兒女,也要尊重他們是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以愛之名,你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去保護兒女的成長,但卻不能矯枉過正,因為自己的控制欲而讓孩子活在你的影子之下。我是一木支危樓,每天分享情感故事,交流情感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