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增加孩子的優越感,從而超越自卑?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增加孩子的優越感,從而超越自卑?
避免給孩子自卑后,父母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增加孩子的優越感。因為,人不可能一輩子一帆風順的,總會碰到無數的苦難,即使是小孩子,因為孩子在學校也會遇到挫折,比如一次考試沒考好,比如被老師批評,比如某個方面不如其他同學等等,都會導致孩子有自卑的情緒。
而這時候,如果回到家,父母能給其十足的優越感,孩子就會很喜歡回家,并且很喜歡和你傾訴,和你探討,如此你們的關系就會更親密,孩子能不優秀嗎?
那具體應該怎么做呢?阿德勒在《自卑和超越》中,告訴我們:
當一個人所做的一切,于他人有益時,就很難再自卑下去。
認真想想,確實如此。因為人,歸根結底是要與人合作的。人要生存,必須要工作,工作就必須與人合作;人要傳宗接代,就必須組建家庭,經營好家庭,也必須與妻子、家人合作。而要更好的與人合作,必須要放下“私欲”,從“如何為他人、為團隊、為家庭”做出貢獻考慮問題,就真的自卑不起來了。
那么,具體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父母怎么做,才能增加孩子的優越感呢?其實很簡單,很輕松的:
1、適當的示弱,讓孩子主動幫助你,從而學會合作
這個好重,媽媽一個人搬不動,怎么辦。
夏天到了,媽媽要把冬天的衣服收起來,可是這么亂,怎么分類好呢?
爸爸經常用的那只筆不見了,跑哪去了呢?
適當的示弱,讓孩子主動幫你做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合作,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一旦孩子覺得自己有價值,就會很有優越感,就不會自卑了。而一旦孩子能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優越感,也就不會迷戀從游戲中獲取那種虛假的、短暫的“假優越感”了。
這種方法,適合小年齡段的孩子,也適合已經有很深的自卑感的孩子。因為簡單易入手,父母輕松,孩子也更愿意接納。
2、邀請孩子幫忙,讓孩子感受到,合作的樂趣
媽媽今天忙了一天,好累,你能幫媽媽按摩下嗎?
媽媽今天準備大掃除,我們分工下,你選擇擦窗戶呢,還是選擇拖地?
爸爸今天上了一天班了,好辛苦,能給爸爸倒杯水喝嗎?
媽媽需要一個幫手,誰愿意來幫忙?——如果家里有多個孩子,可以這么說。
然后等孩子幫忙玩,一定要大聲的炫耀:“有兒子沒兒子就是不一樣!”或者“有女兒就是好,貼心!”
建議,父母們都把這句話常常掛在嘴邊,這樣,孩子就能從家庭生活中,體驗與人合作的樂趣,體會無與倫比的優越感。
3、不打不罵,?改用“情感交流”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有效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上的。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想擁有和諧、有愛的親子關系,那么我們就應該把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看待。
如果你的同事做錯事了,你會直接罵他,或者打他嗎?不會,對吧。我們一定是跟他擺事實講道理,對嗎?那憑什么,孩子犯錯了,你就可以想罵就罵,想打就打呢?
所以當孩子不如你意時,或者犯錯誤時,不要打罵,要改用“情感交流”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比如打碎一個碗,你不能直接開罵:“怎么笨手笨腳的,又打碎了一個碗!這個月打碎多少個了,你自己說!”這樣子,孩子下次還是會打碎碗,對于解決問題,幫助孩子提升,一點幫助都沒有。而如果換成情感交流的方式,可以這樣:
“沒割傷你的手,碰疼你的腳吧?——(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沒有就好,媽媽知道現在你也自責。——(說出孩子的感受)
我們先一起小心的把碎屑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防止割傷了。——(讓孩子一起參與,一起合作收拾殘局,彌補孩子內心的愧疚和自責)
現在收拾完了,但飯菜也涼了,媽媽需要去再熱一下,那中午就沒得睡午覺了。”——(讓孩子感受到事情的后果)??
我們本來計劃下午要陪你去看電影的,但媽媽下午必須去買新的碗了,你說怎么辦呢??——(引導孩子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正常這樣溝通一次,孩子以后就會很少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如果偶爾一時沒控制住情緒,也可以理解,但事后一定要跟孩子道歉:“對不起,爸爸媽媽剛剛情緒有點失控,但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是想幫你解決問題的,是想讓你更優秀的。只是一時沒控制住情緒,對不起。你能原諒爸爸媽媽嗎?”
做到這3點,一點都不難吧?一旦孩子學會合作,享受合作的樂趣,并且得到足夠的平等和尊重,孩子也就不會自卑了,更不會沉迷于游戲逃避了,因為這種優越感,是游戲那種“虛假的優越感”比不了的。
當孩子越來越少自卑,有了越來越多優越感,那么孩子自然就不會再對游戲上癮,不會再和你對著干,孩子也會更積極、陽光、上進,不用你多操心了。如此,你也能更輕松,孩子也將更優秀。
你說,對嗎?
關注育兒規,助您輕松養育,優秀且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