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長的動力核心是自我認知,《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讓孩子收獲未來能力!
疾病護理
時間管理
學科啟蒙
積極教育
3.30-4.1
作家黑枊徹子曾經以自己的童年經歷寫過一本書,名叫《窗邊的小豆豆》。
內容其實沒有什么特別,就是記錄她小時候很普通的上學的故事,沒想到竟然成了二戰以后日本最暢銷的書,在中國也熱賣了1000多萬冊,還入選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本。
故事非常樸素又簡單,講的是一個叫小豆豆的女孩,因為太淘氣,被原來的學校退學,她媽媽把她送到了“巴學園”這個神奇的地方。
這所學校的神奇之處在于,沒有一個孩子討厭上學,放學后孩子們也不愿意回家,第二天早晨還眼巴巴地盼著早一點到學校去。
這所學校到底哪來的魔力呢?巴學園,聽起來很美好,可是離我們太遙遠了,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嗎?
這兩天我看到一本書,書名叫 《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推薦這本書時說,這是中國的“小豆豆”在“巴學園”的故事。
《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上、下冊)
作者:李一諾
翻開書往下讀,你就知道他為什么這樣評價了。
這本書講的也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學校的故事,這所學校叫一土學校,在創辦之初,它只有三間教室,120平米大,卻引來了200多個家庭爭搶名額。
在精英云集、名校林立的北京城里,這個不起眼的“土”學校,一心想讓孩子遠離填鴨式的教育,點燃孩子最寶貴的內驅力,保護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成全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做最有個性的自己。
一土學校的創始人,就是被大家戲稱為“諾神”的李一諾,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2000年赴美留學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生物學博士,后加入麥肯錫,成為升職最快的合伙人。
在麥肯錫主導招聘期間,她發現,如果找一個最準確的詞來形容剛畢業的年輕人,那就是“迷茫”。
看簡歷都是很精英的孩子,但是都不知道怎么做選擇,不知道在表面的標簽之下,自己是誰,想做什么,為什么做。
src=
原來,在我們這些年的教育里,孩子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對自我,對意義的探究”被忽視掉了,教育的體驗全部集中在“冰山上面”,是那些能夠測量的知識和對技能的掌握。
而孩子學習以及長大后工作的動力其實來自冰山藏在水下面的東西,核心就是自我認知。
有了這樣的初心,一諾決定創辦一所學校,希望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去關注他冰山下面的,表面不可見的東西,讓孩子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內心充盈的創造者。
就像《窗邊的小豆豆》中巴學園的小林宗作校長說的:
“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生的時候,都具有優良的品質。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
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品質’,并讓它們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有個性的人。”
src=
在一土,老師們扮演的就是小林校長這樣的角色,用無比的愛心和善于觀察的眼睛,發現孩子的天性并最大程度地保護它。
一土有個家長和溝通的社區平臺——晨犀,老師們會在這里記錄課堂教學心得,和家長分享孩子的成長,給家長提供教育建議。
在一土上學的孩子叫作小土豆,他們的爸爸媽媽,就是大土豆。
一土學校的老師們,常常會在晨犀平臺上給大土豆們寫信,既不是給家長分配任務,也不是制造比趕幫超的焦慮氣氛,而是圍繞著一土學校的 五個核心素養(認知自我,追求美好,溝通協作,敢想敢做,學會學習),和家長分享教育的細節,孩子的成長,展現在學校發生的真實有趣的教育。
src=
認知自我.
“親愛的大土豆:我們班的女孩們在用各種方式展示‘女孩可以是這樣、這樣、這樣的’,可是我們卻不自由主地會給女孩‘設限’,會放大她們和男孩的差異。女孩們需要得到爸爸媽媽的支持啊,你們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成為金斯伯格那樣的大法官嗎?”
在這一章收錄的信里,我們能看到一土老師是如何鼓勵孩子探索我與自己、我與他人及我與世界的關系。
還會看到一土課堂中屢試不爽的情緒認知法寶——情緒象限表、心情魔法袋、情緒日記等,幫助孩子察覺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感知別人的情緒,學會換位思考和培養同理心。
還可以看到孩子如何通過“學生主導的家長會”(SLC),學會自我評估,并通過制訂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時間管理等方式,實現自我驅動和自我管理。
src=
追求美好.
“親愛的大土豆,我們既要保護孩子的內驅力,又要讓孩子受到鼓勵;既要讓孩子能夠看見自己的成長,又要幫助他們的內驅力自然生發,這周我們探索出了一個最佳平衡點——把想對孩子們說的話寫在一張卡片上,然后悄悄地放在屬于每個孩子的小口袋里,這些溫暖的提醒和鼓勵,會在無形中幫孩子變得更好。”
學習真的是苦的嗎?
事實上,學習可以很美好,很快樂,在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袋子改變的教育,還有體育課上的荒島營救,語文課上的數學詩。
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為美好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的。
src=
溝通協作.
“親愛的大土豆們,有一件事想跟各位溝通。最近有家長跟我們反映孩子在學校跟同學之間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首先特別感謝家長信任我們,給我們反饋。其次,這類事情老師是有觀察到的,與其說一直不出手,不如說我們等的就是這一刻。”
社會情感學習中最重要的部分,當屬溝通協作的能力,但這個能力從來都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孩子們在尊重、包容、平等、友善和協作的環境中自然生長出來的,甚至是和老師一起,在真實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碰撞和總結出來的。
src=
敢想敢做.
“親愛的大土豆們:孩子們在這里,并不只是為了填滿學習單上的空格,還要讓他們看到自己所在的社區,甚至是社區外的整個世界正因為他們的努力而發生改變。盡管這個改變很微小,但我們做到了。”
在這一章里,講了八個項目制學習(PBL)的故事,看看孩子們是如何實現做中學,學會在知識遷移中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并收獲滿滿的自信。
學期末是學校的展示日。
孩子們的歌聲出來的時候,在場的成年人幾乎都掉了眼淚。
孩子的戲劇表演,臺上是亮的,臺下是黑的,家長們就這樣坐在黑暗里,看著孩子們用最舒展和真實的狀態去演繹他們的故事。
src=
學會學習.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孩子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
在這一章,我們可以跟著老師們的生花妙筆,看看孩子們是如何體會語文之美,構建語文素養,感受無處不在的數學,并在好玩有趣的科學課中,學會獨立思考,永葆好奇心、終身高效學習的內驅力,并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雨天是什么顏色呢?
如果我是一本書,我會是什么樣的書?
你這樣學過二十四節氣嗎?
枯燥的拼音怎么有趣地學?
學古詩,快一點還是慢一點?
語文課我們來聊聊人生吧
假期里讓孩子讀什么書?
數學高手的語言規范是什么?
這些對科學教育的誤解,你也有嗎?
孩子的內驅力是怎么激發出來的?
……
src=
看完這105封老師的信,眼前浮現出課堂上那些歡樂、溫暖、有活力的畫面,這不就是我們最向往的校園生活嗎?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云杉說,這所學校眼中有尋常的人性,有成長中的孩子,有父母溫情的關注,也有教育者嚴肅的期待,社會建設者勇敢的探索。
這里的孩子將成長為什么樣子呢?盧梭勾勒出的形象仍值得期待:
愛彌兒喜愛勞動,性情溫和;他為人耐心又頑強,而且還充滿勇氣。
src=
src=
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全2冊)
李一諾 著
原價:128元
粉絲特惠價:76.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