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札記唐蕃古道系列之五))
--高原窮人村落的故事
離開了花石峽兵站,朝阿尼瑪卿雪山的方向走去,準備留一張雪山的倩影后就與這里告別.
叉路口延伸往雪山方向的公路邊,一圈白色的經幡醒目的矗立在枯黃的草場上.
為了保護,這里和青海的許多其他牧區一樣用鐵絲網圈起了大片的草場,希望可以給草原一個喘息的機會.
可鐵絲網內稀疏的牧草并不比外面牛羊啃食的能高多少,看來還草護草將是一個長時間才能見效的工作.
按照藏族的習慣是要按順時針方向繞經幡一周的.
才轉了一半,陪我的副書記提醒我前方幾百米外的幾排建筑可能是一個特殊的藏族窮人村落.
剛從外地掛職回來的他也沒有去過.
懷著極大的興趣我和他走了過去.走著,介紹著這村落的背景.
一不小心差點就走進了一頭拴著藏狗可咬到的勢力范圍.
退化的草場上是一棟棟整齊劃一的灰色平房,相互四周的間距都還挺大.
房子都是用大塊灰色的空心磚砌起來來的,一側傾斜的房頂鋪著一層薄薄的木料.
每戶都是一窗兩門共兩間,驚異于每家竟然都沒有養牲畜的地方.
有些人家外面還擺放著太陽能板.
據介紹,這里共建有一百戶房屋,每戶的成本造價就是一萬.
這并不奇怪,一塊最普通的磚頭從西寧運到這里就能賣到了八毛錢.
這里所燒的燃煤運價就比煤價高了許多.
房子是瑪多縣上申請來的專項扶貧資金所建,為了體現三個代表和維護牧區的穩定,為花石峽最貧窮的牧民建上一百套住房.
百萬元的造價專項資金承當六十萬,剩下的理論上需要每戶牧民自籌四千元才能入住.
所以今天我能在這里看到一座特殊的貧窮牧民村.
實際*作中,在這個統計報表上每戶人均收入為千元(不過為了政績地方已經把牧民們自己吃掉的牛羊都算成了收入.實際估計這里人均年收入絕對不超過五百元的).
既然都是各鄉最窮的牧民,那四千元現金又從何而籌集呢.
親眼見到地方財政連多定份報紙都有困難.自然更拿不出幾十萬給窮人了.
所以地方政府只能一百套住房中的四十套按成本價賣給富人.有點劫貧濟富的味道.
無奈中的一種偏差.
剛回來的書記,曾經的醫生一走進這個村落,就被入住的老年藏族夫婦拉進了房中.
我也得以有機會了解一下這些牧區貧民的真實生活.
連續拜訪了幾戶來自各鄉的窮人.屋中箱子,衣柜等簡單家具都是藏民們買的二手舊家具.
瑪多的藏民很特別,是不用酥油桶來打酥油茶的,茶水中泡一小塊黃黃的酥油就行了.
在幾家都得到了熱情的招待,也喝下了黃黃的酥油茶.
這些人家都是所謂的"三無戶",即無勞動力,無收入來源,無牲畜".
來之前我從未想象過牧區普通藏民會沒有一頭牲畜的.
在被指點后,我開始觀察各家紅褐色的牛皮口袋.那都是用來裝青稞糧食的.
每袋可裝一百斤的.袋子越多,也表示家里會相對富裕些.
走著數著帶子,最后來到了一家,屋中竟然沒有一個牛皮口袋.
象懂一點漢語的主人提出了疑問,他們把我帶進了隔壁堆放工具的小房間.
除了去年救濟的半口袋面粉,就只有前一天政府才送來的兩袋面粉.
旁邊的口袋中裝的都是作為燃料的牛糞,除了他們自己撿的,甚至連多數牛糞都是親屬送來的.
還是沒有一個牛皮口袋.
他們家可有三代的七口人呢.
坐了下來,喝著端上來的酥油茶,茶中的酥油都是出嫁女兒從富裕些的娘家拿來的.
嘗了一塊用去年的救濟糧做的面粉,渣子很多,但我還是大口的吃了下去.
家里真的很窮,但窮人也有愛美之心.沒有太多的家私,那就把搪瓷的盤子都靠在了柜子頂上.
平時一家吃什么,半碗炒面加一點點酥油就是早飯,午飯就是我剛吃過的餅子了.
如果沒有親戚送,就沒有肉食,更沒有菜蔬.
大家能想象牧區沒錢吃肉的牧民是怎樣生活下去的嗎.
戴著佛珠的和善男主人已是黑瘦,他家的小女兒卻慘白的一點都不象藏民的膚色.
讓他們的書記給把了一下脈,嚴重的營養不良.
我的心都有點抽緊.
開始了解他們貧窮的原因,兩口子都還能聽懂一些漢語,加書記一旁給我做翻譯.
他們家原來曾有過幾百頭牛羊,在牧區也算富戶.十多口人的吃穿都是不愁的.
可后來家里的老阿奶病了,四個女兒也長大了.草場退化了,狼群也出來了.
每嫁出去一個女兒都要陪嫁上五六十頭羊,加上一二十頭牦牛,還有馬匹.
牛羊就越來越少.
他家的女兒也都是不幸的,有兩個女兒在結婚后,都被喝酒賭博的夫婿在賣完了陪嫁的牛羊后給休掉了.再嫁一次又要再陪嫁一次.
兩個男孩子都小,狼群常常跑來咬死沒大人看護的牛羊.
上一輩的老人在去年去世了,請喇嘛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又得賣掉剩余的牛羊.
最后就一頭牛羊都沒有了,富裕戶變成了赤貧戶.
他曾買過手扶拖拉機去跑運輸去養活家里的十一口人,但在外來更會做生意的回民競爭下還是失敗了.
并非是他們不勞動,夏季蓋這些房子的時候,男主人和大兒子去當小工,一天可以掙上二十塊錢.
女主人和在家的女兒去給親戚家做擠奶工.
可冬季呢,一輛親戚幫助的無牌破舊北京吉普就是一家謀生的工具.
謀生是艱難的,一家沒有肉和菜吃就是他們努力后的結果.
在記錄的時候,幾家的房頂上都在漏水,外面積雪化后的,冰水不斷地滴在屋中的土地上,
滴在我的身體和采訪本上.
但我沒有挪動一步.
他們拿出了用層層的膠布粘著的漢文三無戶證明,可能是擔心外界看到他們住著這么好的房子而懷疑其貧困程度吧.
藏民們用藏語告訴我前面的房子有包隊干部盯著,質量就好.
后面干部不負責,施工單位就偷工簡料.
我又能說什么呢.
這里所住的窮人,各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貧困原因,每家也都有許多讓我辛酸的故事.
鎮政府除了不定期的集中救濟,只能在蟲草下來的季節組織他們到產蟲草的外縣去挖蟲草,在草原滅鼠的時候帶著他們在風餐露宿中去投毒餌.
我不理解,甚至我們新任的副書記也不理解,這個特殊的村落為什么會被有意與花石峽鎮間做一個隔離帶.
沒有路標也沒有說明,如果不是有心人,幾百迷外經過的路人是不會知道在青康公路的國道邊還有這樣一個特殊窮人的村落.
一群最需要幫助的人住的可是政府提供的百萬元房產.
一切仿佛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
在屋外的藍天白云雪山下給聚集起的幾家窮人照下了合影,希望我有機會把他們的故事告訴大家.
作為結局,是藏族的男主人跟著漢族的副書記一起回的家.
路上給他們全家買了近二十元的綠色蔬菜,希望他可以給他找到需要的胃藥.
(全文完)
感覺這兩天寫得真的好累,但總算在匆匆中趕完了一系列文字。希望未來我還能為他們多做點什么.
--這里的高原不只是牧歌式的藍天.白云,雪山和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