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環境衛生學基礎研究的歷史背景
基礎研究涉及的內容為環境衛生學的前沿領域,它是該學科已知領域與未知領域之間的不確定性部分,是能在理論與實踐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又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通過科學實驗及理論性工作開展這類研究以尋求新的知識,諸如新理論、規律及機制等,對環境衛生學學科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我國環境衛生學的基礎研究領域則較為薄弱,起步也較晚,這是有歷史緣由的。在環境衛生學科發展初期階段,科學研究長期注重單純的外環境因素的調查研究與環境污染物濃度的檢測,從未涉及重大科學問題的探索,直至上世紀70年代中期后才有所改變,逐漸將環境與健康結合起來研究,探索兩者之間存在的奧秘,這是環境衛生學學科的進步,但是多年來進展緩慢,成效也不顯著,這種情況的產生,歸根結底還是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并未被人們所認識,基礎研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加強環境衛生學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1.加強基礎研究是學科發展的需要
我國古代早有人體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記載。《黃帝內經》中就曾提出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這種認識與當今的“機體-環境相互作用”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國古代的這種認識,留傳數千年,經過長期實踐的檢驗,至今,對指導或推動環境衛生學的發展仍有一定的理論價值,但是,由于此種理論僅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而無科學實驗的依據,因而其理論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假說(假設)。眾所周知,某種科學定論的成立,一般都是通過從假說到理論再到科學定律的形成。因此,古代這種理論對指導實踐的意義是有限的。當今環境衛生學的核心內容與基本任務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對人體的作用及人體對環境的作用產生的反應,這就是所謂的“機體-環境相互作用”,這個過程非常復雜,多少年來,都因缺乏有效的實驗手段與方法,無法揭示其內在關系而使環境衛生學的發展停滯不前。但是,由于近年分子生物學的興起,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快速推進,美國環境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給闡明“機體-環境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有效的研究手段,特別是“環境應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的發現,為此項研究指出了有效的靶點和環境暴露效應的觀察位點,以及某些環境化學物暴露反應的分子機制及其有關信號通路的發現,不僅拉開了揭示“機體-環境相互作用”的帷幕,而且加速了研究的進程,跳躍式地進入揭示“基因-環境相互作用”的階段,環境衛生學的發展也還因為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的融入而顯露出新的曙光,我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理論也將被現代科學實驗所證實。
2.加強基礎研究是客觀實際的需要
在生產、生活環境中的化學污染物種類繁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極為復雜,危害極大。根據報道,在過去50年中,約有85000余種合成化學品投入市場,每年推出的新化學品為1500種。在這些產品中,大多數都未曾研究過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既不知道它們毒作用的大小,更不清楚它們毒作用的發生機制,因此,它們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遠未闡明。當前,隨著美國環境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環境相關性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又為環境衛生學研究者們提出了新的、艱巨的任務。不管中毒機制還是發病機制不僅都是環境衛生學領域有待研究的內容,而且其中還都存在一個過去普遍認為極難解決的科學問題需要揭示,即人群在同一環境里,為什么有的個體中毒或發病,有的則辛免于難。這個長期存在的奧秘,隨著美國環境基因組計劃的深入也逐漸迎刃而解了。根據現有的研究表明:有的中毒的易感性機制可能與某種基因多態性能影響毒物代謝的轉化機制有關;有的發病機制或許是由于某種基因多態性能改變酶的催化活性。如此等等的問題,在環境衛生學領域里還有許多,需要我們通過一系列的生物學基礎研究,才能揭示環境衛生學領域中的難點、疑點或最難解的迷。
作者簡介
陳學敏 教授
專家簡介
王愛國,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衛生與環境學系副主任,從事環境衛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
陳學敏,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環境衛生學教學、研究工作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