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對照歷史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消耗的環境資源情況,可以發現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消耗的問題,分析我們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從而找到正確的方向,實現經濟和環境和諧發展。只要節能減排、環境預警和污染治理齊頭并進,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便有望實現。
閱讀提示
倡導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期中國發展的重要理論,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師承先哲民本思想最為中國老百姓認可、認同的施政實踐。中國共產黨是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己任,當前一個重大的民生問題就是生態環境問題。對重大急迫的民生問題優先解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閱讀提示
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民生問題。環境問題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顯性暴發。在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下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理論,是指導今后中國發展的重要理論。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論斷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這一理論,解決了施政問題、實踐問題和操作問題。
閱讀提示
中國的環境問題由來已久,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其他問題纏繞、深結,現狀不容樂觀。要整合政府各部門力量,依靠行政手段和法律、制度、政策、市場、公眾參與和監督,合力出擊。還要因勢利導,堵疏結合。無論是堵還是疏,都要有戰略思維、策略設計和戰役部署。
閱讀提示
把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問題來解決,重新梳理和建立環境秩序,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是新形勢下的政府決策行為和施政行為,與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理論是一致、呼應、邏輯相承的?梢园选碍h境問題是民生問題”之論斷看作是執政黨執政邏輯之中觀理論的體現和應用。
【摘要】
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師承先哲民本思想最為中國老百姓認可、認同的施政實踐。中國共產黨是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己任的,當前重要的民生問題就是生態環境問題。重大急迫的民生問題最優先解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論斷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生態文明理論,解決了施政問題、實踐問題和操作問題。把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問題來解決,重新梳理和建立環境秩序,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是新形勢下的政府決策行為和施政行為,與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理論是一致的、呼應的、邏輯相承的。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座談會上指出,環境保護是發展問題,也是民生問題。這是執政黨提出的關于環保問題的最重大命題。不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視點來看,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民生問題,把環境問題確定為當下中國重大的民生問題,這是在生態文明理論旗幟下發出的一個強烈的執政信號,預示著執政重點和實踐的開始。
環境保護問題 深刻影響民生
環境問題的歷史思考
就世界范圍來說,環境問題是近代經濟發展的產物,確切地說是近代工商經濟發展的產物。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是到了近代才伴隨工商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而中國的環境問題后發于發達國家,只是伴隨當代中國追趕世界文明的改革開放才出現。
通觀中國的歷史可以看出,從夏朝到清末,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無論是唐朝的貞觀時期,還是漢朝的文景年間,抑或整個宋朝,即便是鼎盛的清朝,這些時期的中國經濟總量都居世界的最前列。據史料定性判斷,它們都不曾消耗過量的資源,都不曾破壞環境。
而我們現在GDP增長是否消耗了過多的環境資源?我們要對照歷史上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消耗的環境資源情況,發現我們現在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消耗的問題,分析我們的發展模式是否存在問題,從而找到正確的方向,實現經濟和環境和諧發展。
環境問題的現實思考
“環境保護是發展問題也是民生問題”的論斷是對環境與發展的深刻總結。把環境問題當作重大民生問題來抓,有抓手有方法;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有效途徑,是思維的大調整、大變革,體現了中國政府的與時俱進和智慧,更彰顯了科學發展觀的應用和實踐。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站在今天看過去,我們經歷了3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初期時環境問題尚未充分顯現,持續了約7~8年時間;二是各種利益集團、各種經濟人甚至地方政府對環保重視不夠,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差不多有近10年的時間;三是覺醒與行動,隨著環境問題帶來危害的不斷暴露,保護環境覺醒的意志更強,行動的力度更大,其標志是生態文明理論的建立和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論斷的提出。
環境問題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和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戰略選擇,要從戰略高度看待環境問題。
站在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這個時期透視中國,我們發現中國的環境問題累積已久,形勢非常嚴峻,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解決這一被國際公認的最具挑戰性的問題,需要進行戰略思維、策略設計和戰役部署,否則打不贏這場向生態環境嚴重惡化開戰的“人民戰爭”。
那么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舉措、策略選擇和戰役行為是什么呢?那就是節能減排、環境預警和污染治理,它們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三駕馬車”,在當今中國,三者缺一不可。中國的環境問題要打組合拳,單拳獨腿不能解決問題。
節能減排是事關全局的戰略,環境預警是這種戰略下基于我國國情的重要策略,而污染治理是這種戰略和策略下必須組織的戰役。沒有戰略不行,有了戰略不講究策略也不行,而有了戰略和策略沒有戰役的組織仍然不行。戰略正確,策略得當,戰役有效,才能達到預期目的。戰略指導全局,決定全局;策略服務戰略,策動、導引戰略的正確實施和縱深推進,并保障戰役的成功;戰役依循戰略方向,在策略的翼護下,廣泛、持久、有效進行,累積最終結果。
戰略性、策略性和戰役性決定了節能減排、環境預警和污染治理“三駕馬車”的基本屬性,而它們之間內在的邏輯依存關系又是什么呢?
要減排就需要治理;要保障治理成功和控制可承受或可接受成本,就需要預警;要使預警成功,就需要特別或應急治理。如果沒做好預警工作,那么一旦發生了環境災難或突發性環境事件,則不但不能實現減排目標,而且還可能出現超排;如果沒有全國性、覆蓋性的全民動員的節能減排,那么就會使預警的時空密度異常大,預警也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而治理是減排的保障,更是預警的必須,要使預警有好的結果,就需要特別甚至應急的治理和控制。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最高決策者確定的中國新時期的偉大目標,如果節能減排、環境預警和污染治理“三駕馬車”齊頭并進,那么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目標便有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