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環境倫理學是研究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的學科。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身具有倫理意義,這種關系需要用倫理規范來加以調節。環境倫理學不同于傳統倫理學的根本特征是,把倫理道德從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范圍擴展到人與動物甚至與整個自然界關系的范圍,。
2、 關于人類中心主義
。1)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價值觀。人類中心主義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把人置于中心的位置,主張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人類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實踐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人類利益是人類行為的終極價值尺度,人只對人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而對自然環境只是一種間接的義務。但是,人類不能凌駕于自然規律之上對自然為所欲為。
。2)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世界觀,自然觀。人類處于宇宙的中心,人類由于居于生物進化的最高層次,理所當然地居于自然物種的中心。為了人類的利益,不惜以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
(3)人類中心主義有兩種形態——強人類中心主義(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和弱人類中心主義(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相對的人類中心主義)。強人類中心主義從感性愿望而不是理性反思出發,把自然萬物作為滿足人類所有需要的工具,自然界是人類利益滿足的倉庫。弱人類中心主義從人類的理性出發,在堅持人類根本利益的同時,主張從人類利益的角度保護生態環境,要求以尊重自然規律及其內在價值為基礎來規范人類的行為。
(4)人類中心主義有四個歷史形態:第一,宇宙人類中心主義(也叫古代人類中心主義)。由古羅馬的“地心說”地球處于宇宙的中心想當然地推出人類及萬物也處于宇宙的中心。這只是一種地理位置上的人類中心說,沒有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神學人類中心主義。它來源于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的世界觀,它認為人為神而存在,萬物為人而存在,在神的旨意下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第三,近代人類中心主義。近代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使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人的主體性得到弘揚,主宰自然的意識越演越烈。第四,生態人類中心主義。產生于20世紀60―70年代,由于生態危機的加重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人類為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必須保護自然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5)人類中心主義有三個層次:第一,本體論的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在本體論的層次上處于宇宙的中心,人與萬物處于中心與邊緣,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之中。第二,認識論的人類中心主義。人類對萬物的認識都是以人的視角、方式并根據人的需要來進行的,是以人類固有的內在尺度進行的。第三,價值論的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為人的利益服務,滿足人的目的與需要。
3、關于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問題
。1)走出論。認為,應當走出或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因為人類中心主義只承認自然對人類的價值而不承認自然本身具有其內在價值,只承認人對自然利用的權利,而無視自然的穩定與和諧。因此,人類中心主義是生態環境惡化的直接原因,應當走出或超越這個誤區。
。2)走入論。認為,非人類中心論存在邏輯上的弱點和缺陷,作為認識論和價值觀的人類中心主義是無法超越的,它是人類主體意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實踐本性,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人類生存的永恒支點,人類通過它體現了自己的價值,同時它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人類中心主義不僅不能超越,而且更應當走入。
。3)有條件的走入論。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各有其合理性和缺陷,因而提出“超越和整合”的思路。認為應當拋棄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主張走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人類生態中心主義。
4、關于自然的價值問題
人類為什么要尊重和保護人之外的自然?西方環境倫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自然具有內在價值;不講內在價值,就沒有環境倫理學。所謂內在價值,是指自然以自身為目的,它不需要依人類的評價而存在,它自身就是評價者和行動者。在中國,內在價值至今仍是一個極有爭議的概念,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是否只有人才具有內在價值?(2)有無內在價值能否成為接受道德關懷的唯一標準?(3)具有內在價值是否意味著道德地位一律平等?余謀昌等人較早對內在價值進行了探討,認為自然界除了具有作為人的手段(工具)的價值外還存在內在價值。所以人類不應該只從人的尺度進行評價,而應該承認自然界自身具有內在價值。而另一派觀點則認為,自然的價值是以人的主體性為尺度來衡量的,自然有沒有價值就看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什么意義,對人有沒有有用性。它對人類來說,只是一個利用的手段和工具。它的價值也就是工具價值。沒有必要把屬人的價值概念賦予非人的自然,只有承認自然是人與人交往的必然中介,就可合理地歸結出環境倫理的基本主張。
5、關于人與自然之間是否存在倫理關系的問題
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觀點認為,人與自然界之間沒有倫理關系。由于自然沒有意識,也沒有意志,很難上升到主體的地位!皞惱黻P系”是一個社會關系的范疇,除了具有意識并有意志的人之外,都不具有充當倫理主體和客體的資格,都不可能和人結成倫理關系。環境倫理學所講的“環境倫理”是指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關系中價值主體之間的倫理。因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歸根結底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些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了其他一些人的利益。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另一種觀點認為人對自然存在倫理關系。人對自然負有道德義務。只有當人類把道德義務擴展到整個自然共同體之中的時候,人類的道德才是完整的。人類應該站在自然的立場上,在更大的范圍內,考慮人類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行為方式。這也就是一種一切生物相互依存的生態倫理。
綜上所述,中國環境倫理學在這些理論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重環境倫理的理論研究,而忽視現實問題的解決。國外的經驗證明,只有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環境倫理學的研究才會生機勃勃。中國環境倫理學要體現出實踐功能,表現在:參與社會發展理論研究、關注重大生態環境問題、普及環境倫理教育,樹立決策層的環境倫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