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遙遠的地方--青海札記唐蕃古道系列)
--通天河
在巍巍昆侖,蒼蒼唐古拉雪峰的孕育下。
中華的母親河長江、黃河和流入東南亞的第一大河湄公河(即瀾滄江)都發源于玉樹。
在這個年均氣溫不到三度,大氣含氧量只有為海平面的一半的地域。
通天河兩岸的氣候卻是宜于農牧。九世紀西藏贊普朗達瑪毀寺滅僧,一些高僧紛紛逃到了這里,佛統在這里延續著。
沱沱河是長江真正的源頭,當其蜿蜒而下的河水與當曲匯合后,就是變成了滔滔的通天河。
全長800公里的通天河自然也成了長江的上源。
這段穿行于唐古拉和昆侖山脈寬谷中的長江,在藏語被叫“珠曲”,也就是我們漢族的“通天河”。
通天河向東橫穿玉樹八百多公里,從直門達峽進川后,就成了金沙江。
新建的青藏鐵路也要通過流至昆侖山海拔4700米處的通天河,河上的特大橋現在也已竣工了。
在各種傳說中通天河都是通往天庭的一條河。
藏民傳說這曾是一條牦牛河。許多年代以前,玉帝的一頭牦牛下到人間,發現了這里美麗的草原,受到了人們最崇敬的歡迎。
牦牛感動了,跑上一座高山,向著草原,大吼三聲,鼻孔里噴出了兩股清泉,就形成了牦牛河。
在牦牛河的滋潤下這里的草原也變得更加的富饒。
玉帝一氣之下將牦牛變成了一塊大青石。據說大青石至今還聳立在通天河的上游。
還有一個通天河的傳說就是,大日如來牽著一條大江而來,烈日下異常炎熱,如來就用一條鐵鏈將大江拴在一塊大青石上,自己到一塊崖下乘涼去了。
哪知水越積越高,最后竟如牦牛般脫韁而去,本地人就稱這條大江為“哲曲”,也就是牦牛河。
通天河從結古鎮東面的山谷中奔流而下。以前那里設有渡口,附近一塊大石板上,梵文依稀可見,相傳這就是那傳說中的“曬經臺”。
在《西游記》中,當年唐僧師徒從西天取經回來,忘記了向佛祖訊問老鼉的年壽,被相托的千年老鼉晃入水中,四人只好將經包移于高崖之上,并晾衣曬經。
當地群眾認定了那里就是唐僧曬經之處,不少人還專程跑來煨桑臺,掛經幡,敬佛祭河。
“徑通八百里,亙古少人行”。
通天河是一條通往天界的河。
通天河的上游地區,兩側相對少有人為的干擾,是長江源頭生態保存最完整的地區。
從通天河口到曲麻來,通天河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流淌著。
五十年以前那里還沒有人煙,也就被稱作了“八百里無人區“。
可這無人地帶,近十年間其北岸還是形成了長達40公里的沙化帶,上百米高的山丘變成了沙山。
沙丘不斷在搬移,淹沒的草場又形成新的無盡沙丘。
大量泥沙又被流水和大風帶入通天河,沖向了長江。
所以我看到的通天河已是一條仿似黃河的大河,連大橋邊都可以看得見大片的沙地。
只有兩邊山谷中匯入的小支流還是綠色的。
通向天界的河受傷了。
每年農歷冬至前后,這里舒緩的河面都會冰封。
冰凍厚了,兩岸的百姓就會用細沙在冰面寫寫大大的七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
銀色的冰面,黑色的字。
據說這是為去世者架設金橋,超度亡靈,為入世者消除孽障。
細沙蓄熱,不幾日就會穿透冰層落入水中,冰面會凹陷幾米深雕刻般的大字。
也是一種人造的壯麗。
徒步走上橫跨通天河上的大橋,橋下已是大片大片白色的浮冰。
河水的流動仿佛也已停滯不前了,冰雪相連在水面。
可以清楚的看到遠處的雪山。
草已枯,山已禿,兩側黑黃色的高山在這冬日里無比的落寞。
走過這座已近四十歲的老橋,前面橋頭旁可就那醒目的三江源保護區標志碑了。
向前走了過去。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高高聳立的旗桿上鮮紅的國旗在蒼茫的天際飄蕩。
一個圈起的偌大水泥廣場還在繼續地進行修繕。
“高原極地,一派風光,水塔天成,源遠流長,三江同根,與斯濫觴”
“浩淼東去,潤澤八方,羽族炫翎,天籍泱泱,蹄類競走,蓊郁蒼!
這首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碑記我并沒有抄完。
十余階臺階上,白色的石頭圍欄中就是了由***題寫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
波浪和吉祥的刻紋中,
紀念碑用56塊花崗巖雕出了代表56個民族的中華“兒女”向上展開的手掌。
表達著團結的力量和未來的信念。
碑體高6.621米,象征著長江發源地各拉丹東海拔6621米的雪峰。
碑基座面積363平方米,象征了三江源流域36.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基座高4.2米,代表了三江源平均海拔4200米。
海拔3700米的通天河畔豎起的石碑,是為了紀念2000年8月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當時來自長江源頭治多縣、黃河源頭曲麻萊縣和瀾滄江源頭雜多縣的三位少年,分別帶來了從三江源頭地區采集的水和土,并和有關人員一起在紀念碑旁種上了代表長江、黃河、瀾滄江的三棵小樹。
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于這座"中華水塔"。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
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藏原羚、喜馬拉雅旱獺等70多種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在這里繁衍生息。
這里成了國家自然保護的一號工程。
這塊約占青?偯娣e的44%的地區,包括玉樹、果洛兩州及興海、同德、澤庫和格爾木的一部分,也是三江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
近年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曾嚴重惡化。
湖泊和徑流普遍萎縮,冰川大面積萎縮,生濕地和草場大面積退化,土地沙漠化加速,水土流失嚴重,鼠蟲害猖獗,干旱氣候增多,過度放牧現象普遍,盜獵野生動物屢禁不止,濫采沙金亂挖蟲草發菜藥材使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高原生物多樣性種類和數量銳減。馬麝已瀕臨滅絕,黑頸鶴,白唇鹿、馬鹿、雪豹等國家級保護動物數量銳減,藏羚羊也由原來的十萬余只下降到了現在的三萬余只。
今天青海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多年凍土面積減少了一成多。
退化、沙化的草地已經占到了青?衫貌莸孛娣e的53%,其中的10%經已淪為“黑土灘”型次的生裸地。
草原鼠害面積也占到可利用草場的28%,鼠害區每公頃高原鼠兔洞竟達1600多個。沙化的土地每年要向長江、黃河輸送泥沙一億多噸——
源區藏民人均年收入僅800元。
據報道截至去年,這里尚無一名編制內的科研人員蹲守源區從事生態研究。
如果這里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江流域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會受到嚴重 的影響。
鹵蟲禁捕了,沙金禁采了,發菜禁售了,野生動物禁獵了,森林禁伐了。
也開始了植樹,退耕還草啟動了,保護區也建立了。
青海省政府今年八月份頒布了禁牧令,禁止在長江黃河源頭區放牧。
比較看到的現實,一切仿佛還都遙遠,一切也都需要時間。
希望三江源保護區可以充分發揮到它的作用。
祝愿我們的通天河能夠早一日重新清澈起來。
祝愿高原脆弱的生態可以早一時獲得相對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