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被父母吼大的孩子,后來都怎么樣了”?2.7億人次圍觀,傅首爾一句話讓人淚目!
經典名著
開學閱讀
親子·春衫
孩子最愛
孩子乖巧聽話時,我們心里充滿了愛與幸福。但是,每天卻有很多時候,孩子不聽我們的。
從早上起床開始,怎樣也叫不起,不肯乖乖穿衣服,我們又要準備早飯,又要掂記著快趕不上的校車,還有今天要完成的一堆工作,這時家長也很容易氣急敗壞,責怪孩子不聽話,甚至沖孩子發火。
我們不可能凡事順著孩子。當我們和孩子之間有不同意見,或必須要求他時,就是考驗我們方法的時候了。
——凱叔
作者 楓子
來源 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微博有個熱搜話題 #長大后最可怕的事情#
高贊回答說:長大后最可怕的事情之一是,你意識到你擁有一些和父母相同的缺點。
評論下方,網友淚崩了, 紛紛訴說著父母暴脾氣,給他們帶來的傷害。
曾經,我也暗暗發誓,一定不要像父母那樣兇孩子。
可當面對著每天做不完的家務,女兒的各種不省心,我似乎理解了父母的無奈,實在是不吼不快。
有一次,女兒冬天非要穿裙子,我瞪了她一眼:“你不嫌冷嗎?感冒就要吃藥打針了!” 順手就給她套上了毛衣。
女兒哼哼唧唧道:“太緊了,這里不舒服,袖子也短了!”我氣不打一處來,馬上吼了她。
還有,女兒 寫作業磨蹭,玩具不收拾,早上賴床,吃飯慢……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沖她劈頭蓋臉一頓吼。
后來我發現了問題,這種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法,只是將問題暫時掩蓋了。
漸漸地,女兒也學會試探我的底線,喊她做一件事,常常是我不吼,她就不動,我不動手,她就不屈服。
甚至,女兒也學會不好惹,她會大哭、尖叫,撒潑打滾地對抗我的暴力。
果然,吼叫不可能讓孩子學會聽話,反而讓她成了我的翻版。
就像樊登說的:情緒并不能傳遞價值觀,情緒只能傳染更加惡性的情緒。孩子學會的只是,如果發飆的話,我也要像你一樣兇。
用情緒來教育孩子,是父母對自己無能的發泄,更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
1
吼叫,對教育孩子毫無幫助
有一份調查顯示:全國超90%的家長都吼過自己的孩子。
我相信沒有哪個父母喜歡大吼大叫,著實是孩子不好好寫作業、頂嘴、磨蹭、搗亂,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超級育兒師》里有這樣一幕:
媽媽一下班回家,就問兒子灝灝寫作業沒有。
灝灝不吭聲,媽媽一把把他拖到課桌前,怒氣沖沖地檢查,發現什么都沒做時,媽媽瞬間爆發了:
“為什么一個字都沒寫?”
“打了多少電話,催了多少次?”
“你想氣死我嗎?”……
媽媽不停歇地叫罵著,灝灝躲在邊上,憋著嘴,眼淚在眼睛里打滾。
媽媽顯然還不解氣,對灝灝又是一頓掐胳膊,戳額頭。
孩子毫無還手之力,只能一手捂住耳朵,一手拿出本子開始寫,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
更多時候,是不管怎么打罵,灝灝就是瞪著媽媽,就是不肯寫。
家里每天都要上演相同的母子大戰,明明是血濃于水的關系,卻像是水火不容一樣。
更重要的是,吼孩子并不是真的管用,孩子雖然一時屈服,但媽媽不可能時時刻刻盯著孩子。
就像媽媽求助時說的:“為什么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依舊不思悔改,反而更加惡劣?”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 孩子感受和行為有直接聯系, 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壞的感受,就會有壞的行為。
媽媽每次都在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又打又罵,孩子感受到深深的痛苦,所以對于寫作業就本能地逃避,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媽媽的脾氣,將作業推到了孩子的對立面,更是將親子關系,撕扯出一條條難以愈合的裂口。
《不吼不叫》書中說:當我們大吼大叫時,孩子始終觀察著父母,眼見最親愛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會滿心恐懼,也可能會滿心怨恨。
好課推薦
但唯一不可能的是,父母所期望的:收獲愛和改正的動力。
2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是,育兒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發現,孩子更是我們的老師。
就像《嘿,我知道你》一書中說:養育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長,雖然有時是被迫的。
作家劉娜曾分享過她和兒子的一個故事。
她曾因為兒子的各種不盡人意,而大吼大叫,事后也常常后悔,但兒子每次都輕易地原諒了她。
兒子說:媽媽生下我之前,只是一個女孩子,生下我之后,才是一個媽媽。我今年8歲了,所以媽媽也8歲。
8歲的媽媽,雖然不夠好,愛發脾氣,但是我很愛她。
因為8歲的媽媽和8歲的我一樣,都不夠好,所以要互相原諒。
劉娜說: 感謝我的孩子,重新定義我身為媽媽的年齡,并接納我的不夠好和不完美。
孩子把我們當做同齡人,體諒我們的不足和對他們的傷害。而我們卻極盡嚴苛地要求孩子,要像成人一樣盡善盡美。
是孩子在教我們如何去愛。
節目《小不點嘚吧嘚》中,記者讓孩子形容父母輔導作業的心情。
孩子們說: “好兇” “兇狠” “十分激動” “可怕”……
當讓孩子模仿父母的狀態時,他們有的嚴父上線,大吼:“怎么又做錯了?”
有的拍桌子怒斥:“你動點腦子行不行?”
有的直接一巴掌呼過去:“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兒子!”
可當讓孩子給父母打分時,他們卻出乎意料的都給了高分,甚至好幾個滿分。
孩子們解釋: “是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 “嚴是愛,松是害” “他們管我,也是為了我好”……
孩子們都很感謝父母的付出,有兩個小孩甚至沒忍住哭了起來,心疼父母的不易。
淚目!
一路走來,磕磕絆絆,我們總是容易忘記初心,被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磨滅愛的能力。
但不管我們怎么吼他,罵他,孩子雖然傷心難過,卻始終相信“爸爸媽媽也是為了我好”。
有時候,我們的孩子雖然像甩不掉的煩惱,但孩子的問題,只是提醒我們該反省自己的教育了。
更多的時候,孩子就像前進道路上的指明燈,照亮我們,溫暖我們。
感謝孩子,讓我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3
父母的努力改變,是照亮孩子未來的光
很多父母感嘆:道理都懂,可就是控制不住發脾氣呀。
的確,我們總是很容易陷入 “發脾氣–自責–發脾氣”的死循環。
其實《不吼不叫》一書早就告訴我們, 自責和愧疚無助于改變,這種心理會讓我們缺乏去改變的動力。
我們要做的是努力付諸行動。
-
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一個爸爸,因為老板管得又多又嚴厲,幾乎每天回到家,都怒氣沖沖。
一次,他推開門就看到玩具散落一堆,一下就炸了:“你怎么這么懶!又不收玩具,下次我直接給全你扔了!”
孩子被嚇哭,喊道:“我討厭爸爸,壞爸爸!” 然后就跑回了房間。
爸爸一下愣住了,后來爸爸如果帶著情緒回家,就會先在小區里的廣場逛一圈。
看著天真笑容的小孩子們,他的不愉快也就煙消云散了。
當他微笑著進家門時,面對同樣的孩子,也包容多了。
爸爸感嘆:把工作的不順發泄給孩子,我太自私了。
作家魚爸把人的內心容納空間比喻成一個瓶子,當父母這個瓶子夠大時,就能容納更多孩子的情緒。
所以在解決孩子問題前,父母不要忘了先清理自己的情緒瓶子。
-
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
看過一個故事,教授問他的學生:為什么人生氣時要吼?
一學生回答:因為喪失了冷靜。
教授又問:為什么別人就在你身邊,你還要吼,難道不能小聲的說話嗎?學生們回答不上來。
教授釋疑: 當人生氣時,心的距離是遠的,而為了使對方能夠聽見,必須要吼。但吼的同時,人會更生氣,心的距離就更遠,吼聲就會更大……
是的,吼叫的時候,心的距離是遠。擁抱,讓心的距離變近。
所以當你想要爆發時,不妨先擁抱一下孩子。當你忍不住發了火時,也請擁抱一下孩子。
擁抱他的不夠好,也擁抱我們的不夠好。讓彼此更加貼近,讓教育有一個落點。
-
記錄和追蹤,控制自己,不僅是為了孩子
看到一位網友的分享,很受啟發:
寫情緒日記,記錄和追蹤自己的情緒來源,通過對情緒的覺察,提醒自己盡快調整。
情緒穩定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生活也能感受到更多的寧靜和幸福感。
戒吼的過程很難,我們可能會在一次次治愈中重蹈覆轍,但相信每天只要努力一點,進步一點,一切都會好起來。
幾天前傅首爾在《奇葩說》里說過一段話,很有感觸。
有些情緒,藏不住是有可能,但“要”這個字,是代表我的愿望,我愿意為之努力。
我希望我這輩子無論再怎么崩潰,都不要對我兒子說出“我怎么生出你這樣的東西”,就是我愿意為之努力的原因。
因為我們是父母,更因為我們愛孩子,所以我們愿意去接納同樣不夠好的孩子,愿意去好好說話。
父母的溫度,是家庭教育的底色。
父母臉上有笑,孩子心里才有愛。
父母話里有愛,孩子眼里才有光。
愿每個父母都能控制好壞脾氣,也愿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養育孩子,從了解他們開始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
別忘了文末【點贊】和【在看】噢~
—— End ——
作者:楓子,二寶媽,一手育兒,一手寫作,與孩子一同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郵箱
來源: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萬個家庭,帶給父母美好希望,讓更多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
右邊給我 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