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背面
時間:2014-04-04 21:34
作者:黎揚 點擊
次
仙河鎮坐落在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帶,是1986年隨勝利油田的石油開采而發展起來的新型小鎮,現大約有5萬人口居住。
小鎮是經天津同濟大學規劃設計而成,全鎮由“團結、友愛”“振興、中華”“建設、文明”“光明、幸!卑舜笞≌^組成,其中每個區又分成兩個小區。各區綠化到位,沒有大型工業污染,溫濕的海洋性氣候給這里的人們帶來了舒適的居住環境。
近幾年,隨著基礎建設的增多,各類商場,娛樂場所的興起,使得仙河鎮的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變。從飛機上鳥瞰,再也看不出以往的建筑造型字樣了。聽說,最初的時候職工居住區的樓房排列井然有序,從上往下看,分別是各區代號的漢字字樣。設計師們的別具匠心成了仙河鎮引以為榮的談資,記載了一段美好的發展史。
由于這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此處是絕好地修身養性之地。從鎮上驅車半小時左右就可見到渤海灣的水天一色和在空中盤旋的鷗。在往海港的路上,我們還會看到高速路兩側的蘆葦蕩里的天鵝、蒼鷺或者野鴨,看到高壓線上停歇的隼、黑翅鳶等鳥類。春天,四月的槐花象白色的雪一樣在綠色枝葉叢中飄搖,淡淡的清香引得無數的蜜蜂,仙河鎮也因此而盛產“槐花蜜”;夏天,隨處可見的綠化帶及法國梧桐樹、芙蓉花、月季花把這里裝扮的如童話里宜人的綠色城堡;秋天,開了一季的月季仍然傲立在枝頭,與五彩的菊花爭妍,深秋的風吹動樹上的黃葉,飄落一地的瞬間我們會慨嘆生命的短暫;冬天,當樹上最后一片落葉化為泥土時,白雪掩映下的小鎮清新明麗,忍不住搖落樹上的落雪,體味雪融在手心的欣喜。
仙河鎮美的不能言表。7年前,當我第一次來到這里的時候,就被它吸引住了。這里的景色不亞于北戴河的風光。鎮子里的建設村是全國優秀文明示范住宅小區,其他的村怎甘心落后呢?于是,這里成了眾多社區學習的榜樣。夏天就是一座現代化的園林。
所有的這些感覺和視覺都是正面的、陽光的,甚至是自豪的。如果不是巧合,那么這種美好的感覺也許會持續到老。都說事物是矛盾的組合體。人也是如此,一旦愛上了這里,那對它的不足或弱點也很容易輕視或漠視。對仙河鎮環境的喜愛,讓我覺得它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諧和美麗。
那份巧合想來是必然的。根本上講就是因為我結識了網絡上的民間環保組織。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一直晃悠在環保事業的最外圈。對身邊的一些有違環保理念的現象也熟視無睹,習以為常。每天上下班考慮的都是現實生活的事情,沒有關注過環境保護問題。
直到2002年1月26日那晚,我“發現”了WWF.CHINA這個網站。在觀鳥專區受到橘樹老師的影響,開始找鳥。年前那段時間,最讓我心動的莫過于孤北水庫的野鴨了。為了觀看它們,特地從單位騎了半個多小時的車,結果看到結滿冰的水面上有上百只在人工島周圍休閑、覓食的鷗。聽管理員說,野鴨都已經飛走了。這會兒才知道野鴨會飛。后來在一次找鳥的過程中,由于心急,錯把樹枝上“飛舞”的黑色的塑料袋當成了兩只嬉戲的喜鵲,結果空歡喜一場。
從那時起,心理就開始不喜歡那些象“飛鳥”一樣的垃圾袋了。有了心結,那些以前并不上眼的紅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塑料袋成了造成自己視覺及心理感受極糟糕的東西。于是,我的情緒多了些無奈。環保宣傳落實到位了嗎?生產方便袋的廠家怎么還不破產?
這些塑料袋把我回家過年旅程中的歡樂沖淡的許多。以往回家的時候,每次心底都在哼著愉快的歌,7、8個小時的行程,我喜歡看窗外的風景,田間的小路,遠方的農舍,以及公路兩旁的樹木。冬季的時候,沒有綠色,我就數樹的“眼睛”,就是側枝被修理掉后留的“傷疤”。車駛過后,好象有許多“眼睛”在跟我說話。我就在思考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不自覺地消磨了時間。有時到了家還在想剛剛路過的白楊樹,漁船和藍藍的海。而這次我竟然發現一路上看到的風景里都是有塑料袋。繞在樹枝上的,匍匐在地下的。有段路程,滿目不住的接受五色的“飛鳥”信號,讓心情著實壓抑。怎么是這樣呢?
初六,回到仙河鎮,又和塑料袋較上勁了。為此,我對上下班的行車路線做了調整,為了方便觀察那些垃圾堆。經過幾天的實地“考察”。我終于確定了這樣一個觀點:仙河鎮的神仙溝真的成為“護鎮溝”了。要是溝上的橋被毀掉了,我很難相信有人肯從溝渠里游到對岸。溝里的水成了黑綠色,要是做水質化驗,一定不合格,溝里漂著各色的垃圾,別提多難看了。要是當年仙河鎮被評為優秀示范小區的時候,評委團的人從這里走過,那又該是怎么樣的結論呢?
原因很簡單。在與神仙溝平行的是條公路,其周圍散布著數不清的飯店、酒樓、網吧、理發廳等等的第三產業個體戶。還有一段的流動人口居住地帶。據我觀察,至少有近5公里的地域是這樣的情形。
該怎么辦呢?經過一番思考,排除了不現實的想法,決定自己動手。當然,不是拾垃圾,我撿的速度不如他們扔的快。我要做的是把垃圾現場拍下來,作為“物證”,制成宣傳片,想辦法讓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仙河鎮環境的不良狀態。有人說,神仙溝離住宅區還遠呢。我大體估計過,若是取神仙溝和仙河鎮北的幸福村居住地的垂線最短距離,不會超過800米。何況很多單位與神仙溝只是公路之隔。環境造成的危害是隱性的,不可能立刻見到狀況。幾年之后,還有人到這里散步嗎?熱烘烘的臭氣和猖狂的蚊蠅必然是“攔路虎”。本打算找個攝象機把現狀拍錄下來,怎奈有所顧及,怕被認為腦袋有問題,再加上沒有合意的伙伴,只能單槍匹馬的拍圖片了。
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的眼前擺著兩堆圖片。一邊是仙河鎮里的風景,一邊是神仙溝的景況。相比較而言,我在取景時特地選了幾組路的鏡頭。住宅區的路寬敞開通,車行道和人行道由兩組整齊有序的冬青綠化帶隔開。而神仙溝的“橋”是用鋼筋焊接而成的吊橋,寬1米左右,并排兩輛自行車都過不去,橋的兩側是粗細不均的管子,橋下是枯黃的亂亂的蘆葦,雜交著各色垃圾,露出一些黑黑的水面。這兩種典型的對比,可能有些偏激和牽強,但能說明的問題就是,仙河鎮的環境需要更多人關注,居民的環保意識有待提高。
通常我們看事物,總是先看到好的那面。而后等到生境被破壞了才想起從前的美好。比如說“退耕還林”,看起來很值得褒揚的決策。為什么等到中國成為第二大木材進口國之后才有此政策呢?被開墾過后而形成的耕地真的適合生長經濟林嗎?以后耕地能有多少呢?房地產熱何時能夠降溫呢?經濟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如何才能得到緩解?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究竟該怎么樣走?
仙河鎮的居民,似乎更關心他們可以從哪里娛樂休閑。02-04年間,原來鎮中心的槐樹林變成了三個大的廣場、體育場,以前那條被成為“情人街”的曲曲彎彎的小徑變成了寬敞的馬路。再也沒有地方去感受頭頂兩邊樹木遮出的陰涼,沒有地方感受靜謐的溫情。
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下,驅使這里的房地產開發迅猛發展。從2000年前的不足740元/平方米,到現在的1500元/平方米。未來的房子只能不斷的往南延伸,可那里生長著全是最適合在這片鹽堿地里生長的槐樹呀。在這片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上,當建筑工地上的鐵臂在我眼里不在雄壯的時刻,我深深地感到了心痛。這里曾經擁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槐樹林,現在呢?逐步地被砍伐了,成了建筑工地,成了人類欲望的犧牲品。
無辜的槐樹呀,無知的人們呀。當有一天,他們想起這里曾經有個地方被命名為“一棵樹”的時候,他們就會想到這里樹的生長是如何的艱辛。被砍掉了以后,又會有什么樣的生命力頑強的樹種來這里落戶呢?
陽光,總在風雨之后。風雨過后,真的有如從前一樣明麗的陽光嗎?
2004.3.27涂鴉